徐霞客游记

分类: 图书,旅游,旅游随笔,
作者: 〔明〕徐弘祖著,全梭,黄亮校注
出 版 社: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9-1字数: 404000版次: 1页数: 321印刷时间: 2007/11/01开本: 16开印次: 2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3668971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旷古第一游记,日记书写的顶级范本。全面记载故国风土与民情。天下第一奇人所著天下第一奇书。徐霞客最早也是最彻底的“驴友”。
《徐霞客游记》是徐霞客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用日记体裁撰写的一部写实著作。它生动、准确、详细地记录了祖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景观,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开创了我国地理学史上实地考察并系统描述自然的先河。比如,他系统地考察了我国西南地区的石灰地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岩溶地貌的珍贵文献,比欧洲人于18世纪后半期才开始的岩溶地貌的考察,要早100多年。
《徐霞客游记》也被称为“千古奇书”、“古今一大奇著”。虽然《徐霞客游记》篇幅浩大,是部洋洋60多万字的大著作,却不显冗长,它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感情趋势,表达细腻深刻。人们读起来,如身临其境,爱不释手被清代康熙朝文坛总盟主钱谦益赞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内容简介
徐霞客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他自22岁新婚那年开始一直到去世前一年止,33年矢志不渝地从事旅游考察,足迹遍及了我国19个省。徐霞客被誉为“千古奇人”:以他的游记和日记整理而成的《徐霞客游记》,也被誉为“千古第一奇书”。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认为,该书对地理学的贡献甚至达到了西方地理学的现代水平。
《徐霞客游记》不仅是一部地理学名著,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开创的日记体游记,至今仍然是写作者重要的参阅文本。阅读该书。读者不仅可以立即跟随作者的笔触体味中国山水之美,而且可以细致体察到也许已经消失于历史尘烟中的一方水土或一地风情。正如清代著名学者钱谦益评价的那样,《徐霞客游记》“文字质直,不事雕饰,又多载米盐琐屑,如甲乙帐薄。”
目录
前言
关于徐霞客
游天台山日记
登天之台,济公故里
游天台山日记(后)
游雁宕山日记
海上名山,襄中绝胜
游雁宕山日记(后)
游白岳山日记
一石插天,与云并齐
游黄山日记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见岳
游黄山日记(后)
游武彝山日记
武彝奇秀甲东南
游庐山日记
匡庐奇秀甲天下
游九鲤湖日记
九鲤飞瀑天下奇
游嵩山日记
嵩高维岳,峻极于天
游太华山日记
奇险天下第一山
游太和山日记
天下第一仙山
闽游日记(前)
境辖武彝,妈祖故乡
闽游日记(后)
游五台山日记
文殊道场,佛教圣地
游恒山日记
绝塞名山,道教圣地
浙游日记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江右游日记
昊头楚尾,粤户闺庭
楚游日记
楚越之境,洞庭之滨
粤西游日记
百越之地,山水甲天下
黔游日记(一)
八山一水一分田,天下奇景黄果树
黔游日记(二)
滇游日记(一)
云岭之南,民俗胜境
游太华山记
云气千峰出,烟霞一径通
滇中花木记
天时地利,花木冠绝
游颜洞记
西南第一洞天
滇游日记(二)
滇游日记(三)
盘江考
黄金水道,珠江之源
丽江纪略
高原姑苏
书摘插图
关于徐霞客
徐霞客(1586—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一生独游三十年,纵横数万里,游历了今京津、苏浙、闽粤、陕晋、豫冀、皖赣、湘鄂、云贵等19省市自治区。其游历分为记游准备阶段(1613年以前)、记游前段(1613—1633年)和记游后段(1636—1639年)三个时期。他在准备阶段仅凭兴趣游览了太湖、泰山等地,但并未作记。在记游前段,徐霞客遍游浙、闽、黄山、嵩山、华山等名山胜地,但作记仅一卷。虽然记游后段的时间跨度不及前段,但他游历了苏浙、湖广、云贵等诸多名山巨川,共作记九卷。
徐霞客在旅行途中每日必记,白天依石为案,晚上执灯奋笔,最真实地记录所观之胜景和当时之感受,以秃笔之能事记下六七十万游记文字。他还数次遇盗,绝粮乞食,但均未挫其意志,至云南丽江,因足疾而怅然终其旅程。1640年,徐霞客被送归故里,次年正月溘然长逝,其遗作经季会明、王忠纫整理成书。但《游记》手稿因战乱被焚,经季氏整理本亦散佚殆尽,幸世上尚有数种抄本流传,后又经季会明、李寄(霞客的第四子)等搜集整理成书,才使得这部巨著免于湮灭。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徐霞客的族孙徐镇又进一步对季本(季会明整理)重新编订,考其缺失,订其异同,其所成之版本流传至今。
天台山路线图(一)
天台山位于今浙江天台县北,东连宁海,西接盘安,南邻仙居,北接新昌,以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以及活佛济公的故乡而闻名于世。自古有“大八景、小八景、无名无姓三十景,究竟共有多少景,数来数去数不清”之说。天台山集诸山之美,古、幽、青、奇为其显著特点。东晋文学家孙绰在《游天台山赋序》云:“天台山者,夫其峻极之状,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清人潘耒惊叹:“台山能有诸山之美,诸山不能尽台山之奇。”这里既有道教炼丹的“仙山”桃溪、碧玉连环的“仙都”琼台,又有佛教的国清寺,天台山也因此博得了“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之美称。天台山多奇峰、怪石、幽洞、异瀑。主峰华顶海拔1110米,外层八重高山围绕如荚蓉含蕊,登顶东望沧海,云海茫茫,如至仙境。现在,以天台山为中心,涵盖浙东的两小时旅游经济圈正逐步趋于成熟,有“天台居中,游遍浙东”之说。
该记先略叙沿途风光美景,再着力记述登华顶峰,观断桥、珠帘瀑布,对华顶峰景色以及草木异状有一定描绘,而对断桥、珠帘之水的描写尤为细致,对水石交映、潭深水急之势颇有重笔,对明岩石洞之阔大、洞外石壁高耸之奇也写得气势非凡。其后,对寒岩、鸣玉涧、琼台等各景皆逐一描绘。
此为徐霞客于公元1613年初游天台山时所记(1632年,徐霞客重游此地并另作《游天台山日记(后)》),该记基本上反映了天台山的全貌。其语言清新朴素,精练准确,这也是徐霞客游记的基本风格。
癸丑(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之三月晦(每月最末一天)
自宁海(今浙江省宁海县)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即梁皇山)。闻此於菟(wu tu,即老虎)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
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ji,指雨或雪停止,晴)。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明代隶属宁波府,今浙江奉化县)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放晴),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同意)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莲舟,江阴迎福寺的一名僧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闾门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初二日
饭后,雨始止。遂越潦(1 ao,路上的积水)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以雨停天朗为攀峰登顶的缘分),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
晨起,果日光烨烨(阳光很盛的样子),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甏(zhou,堆砌)塞其门,大为叹惋。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满眼)。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限制)耳。
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qie,满足)所望。二十里,过上方广,至石梁,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yu,门坎),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级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攀住树枝爬上高岩),莲舟不能从。暝色(暮色,夜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梁隍山
即梁皇山,又称“桐柏山”,位于浙江宁波宁海县前童镇境内,因南北朝时梁宣帝为避侯景之乱曾至此隐居而得名。梁皇山山势险峻,奇峰异石,古深涧幽,飞瀑流泉,满目扑绿,风景旖旎,美不胜收,古今众多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诗篇和足迹,自宋代起即为江南名山之一,徐霞客盛赞梁皇山景色“峰萦水映,木秀石奇”。梁皇山中有南宋名士洪浩隐居地和拱台书院、亮岩、双门洞、仙人塔、隐字石、百花谷、一线天、彩石滩、三峡谷、六深潭,以及十八瀑等人文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被世人誉为“江南第一奇山”。
国清
即国清寺,“江南十刹”之一,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因该寺创建者——智(岂页)大师“寺若成,国即清”之遗言而更名为国清寺。它位于天台山麓,坐落于“五峰层叠郁苕绕,双涧回环锁佛寮”的世外桃源式地理环境之中,被认为是天台宗的祖寺,天台山的胜迹也主要集中于国清寺附近,称为“国清风景区”。国清寺占地7.3万平方米,是由8000余间屋宇构成的大型建筑群,它以五条纵轴为主体,正中轴由南而北依次为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还有五楼(钟楼、鼓楼、方丈楼、近塔楼、藏经楼),四堂(妙法堂、安养堂、斋堂、客堂),二亭(梅亭、清心亭),一室(文物室),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大型寺院之一。唐代以后,国清寺屡有兴废,现有的建筑为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建。
寺内有中国佛教天台宗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手植的“隋梅”,纪念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拾得、丰干的“三贤堂”,重13吨的明代释迦牟尼青铜像,18尊元代所雕的楠木罗汉以及王羲之、柳公权、黄庭坚、米芾、朱熹的摩崖手迹;寺外有纪念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为编制《大衍历》至国清寺求算学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及“一行禅师之塔”等。现在的国清寺已成为名扬中外的佛教旅游胜地。
初四日
天山一碧如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此指深蓝色)。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昙花亭,石梁即在亭外。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以下坠,雷轰河赜(kui,原为垮塌,蚴旨河水奔流迅猛),百丈不止。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尽,即为大石所隔,不能达前山,乃还。过昙花,人上方广寺。循寺前溪,复至隔山大石上,坐观石梁。为下寺僧促饭,乃去。饭后,十五里,抵万年寺,登藏经阁。阁两重,有南北经两藏。寺前后多古杉,悉(全都)三人围,鹤巢于上,传声嘹呖(声音响亮而清远),亦山中一清响也。是日,余欲向桐柏宫,觅琼台、双阙,路多迷津,遂谋向国清。国清去万年四十里,中过龙王堂(今作龙皇堂,位于天台县北境)。每下一岭,余谓已在平地,及下数重,势犹未止,始悟华顶之高,去天非远!日暮,入国清,与云峰相见,如遇故知,与商探奇次第。云峰言:“名胜无如两岩,虽远,可以骑行。先两岩而后步至桃源,抵桐柏,则翠城、赤城,可一览收矣。”
初五日
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向西门觅骑。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二里,入山,峰索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一溪从东阳来,势甚急,大若曹娥(曹娥江,源自天台山北麓,向北流经新昌、嵊县、上虞入杭州湾)。四顾无筏,负奴背而涉。深过于膝,移渡一涧,几一时。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唐代二僧,均能诗,各有《寒山子集》两卷、《丰干拾得诗》一卷)隐身地,两山回曲,《志》所谓八寸关也。入关,则四周峭壁如城。最后,洞深数丈,广容数百人。洞外,左有两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翁苁(weng conq,草木茂盛)于上,恰与左岩相对,可称奇绝。出八寸关,复上一岩,亦左向。来时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数百人。岩中一井,日仙人井,浅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高数丈,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入寺。饭后云阴溃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岩顶上,对之清光溢壁。
初六日
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视空中,洞穴甚多。岩半有一洞,阔八十步,深百余步,平展明朗。循岩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还饭僧舍,觅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峻(chfin,险峻、陡峭)崖,草木盘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处不绝。已至一山嘴,石壁直竖涧底,涧深流驶,旁无余地。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脚),逼身而过,神魄为动,自寒岩十五里至步头,从小路向桃源。桃源在护国寺旁,寺已废,土人茫无知者。随云峰莽行曲路中,日已堕,竟无宿处,乃复问至坪头潭。潭去步头仅二十里,今从小路,返迂回三十余里。宿。信桃源误人也。
初七日
自坪头潭(今坪桥镇,位于天台县西境)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渐夹(狭窄),有馆日桃花坞。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为鸣玉涧。涧随山转,人随涧行。两旁山皆石骨,攒(簇拥)峦夹翠,涉目成赏,大抵胜在寒、明两岩间。涧穷路绝,一瀑从山坳泻下,势甚纵横。出饭馆中,循坞(山洼)东南行,越两岭,寻所谓“琼台”、“双阙”,竞无知者。去数里,访知在山顶。与云峰循路攀援,始达其巅。下视峭削环转,一如桃源,而翠壁万丈过之。峰头中断,即为双阙(que,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嘹望的楼,通常左右各一个,中央缺而为道。此处形容峰崖如一对阙楼);双阙所夹而环者,即为琼台。台三面绝壁,后转即连双阙。余在对阙,日暮不及复登,然胜已一日尽矣。遂下山,从赤城后还国清,凡三十里。
初八日
离国清,从山后五里登赤城。赤城山顶圆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岩穴为僧舍凌杂,尽掩天趣。所谓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俱无甚奇。
石梁
石梁位于国清寺东北方。此处两山门立,山腰间横空的巨石将两山衔接起来,因此巨石颇似屋梁,故称石梁。石梁长约7米,梁面宽不盈尺,巧夺天工,如苍龙耸脊,横亘在两山峭壁上。梁下有飞瀑直泻深谷,形成落差30余米、宽10余米的飞瀑,蔚为壮观。人若立于石梁上,顿生凉险之感。若遇大雨滂沱,瀑水穿梁而过,势如奔马,声若惊雷,极为雄伟壮丽之致。古人有“冰雪三干丈,风雷十二时”之句,来形容石梁飞瀑的壮观。今人将此景称为“石梁飞瀑”。
天封寺
位于天台山主峰华顶峰之南,佛教天台宗祖师智(岂页)所建,为天台山十二道场之一,是天台幽绝之处。据说寺成之后,大殿比皇宫高出三砖,皇帝得知后欲毁此寺,智(岂页)回复日:“此寺为上天所封,毁之不祥”,皇帝方罢休,遂得名天封,可惜寺庙的主要建筑在20世纪50年代毁于火灾。徐霞客两次游天台山都夜宿天封寺。
天台山路线图(二)
此篇日记为徐霞客第二次游天台山时所作。作者此次仍从宁海起程,经松门岭直入天台山。虽是1日地重游,但第二次到过的景点更多,其游览路线更为合理。徐霞客第一次游天台山时26岁,历时9天,主要记述天台山之自然景观。再次游天台山时已是45岁。历时10天。这次游览分两时段,第一时段从3月14日至20日,赏北片众景,第二时段从4月16至18日,览西片诸胜,其间曾去雁荡。此次除览胜之外,还进行了地理考察,对天台水系做了比较符合实际的分析。无论前后,作者游记的内容都呈现出厚山水而薄人文的风格,如对琼台、寒明岩等自然景观描写详尽,对桐柏宫、寒岩寺、高明寺等人文景观描写简略。再比较作者两游天台山可知,他已完成了从欣赏自然到认识自然的转变,完成了从旅游爱好者到地理学家的转变。徐霞客两次游天台山都夜宿天封寺,以便观日出,但均未如愿。
此篇游记重点记录了作者探石笋奇观、览螺蛳潭大水、登桐柏山、阅百丈龙潭等所见,其后急变游踪,忽趋桃源涧,最后对天台山水系作了较为完整的分析与介绍。该记语言十分优美,对山峰、山洞、溪流、林木、宫阙等景观所显示的不同特点皆点化成趣,而对水态溪流的分析介绍皆准确实在,可见其考察的细致与追求科学的精神,比起第一篇《游天台山日记》来,更见功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