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美学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景观美学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建筑,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

作者: (美)史蒂文C.布拉萨 著,彭锋 译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165000版次: 1页数: 210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0113248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是将有关我们为什么会喜欢景观中的某些东西的一些基础性观念组织起来的一次小规模的尝试,这里的景观的定义比较宽泛,既包括自然场景也包括城市场景。尽管本书的参考书目主要是西方的,而且绝大多数图例也来自澳大利亚,但它的主要目的是概述一个既适合中国也适合澳大利亚、美国或其他国家的概念框架。

内容简介

自然景色为什么让人心旷神怡?为什么吸引着人们不远千里前来观赏?

以前的美学和景观理论对此众说纷纭。尤其以英国地理学家阿普尔顿和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理论影响最大。布拉萨综合了两者的理论提出了自己的三层次架构,对景观美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

史蒂文布拉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城市与地区规划专业博士(1988),路易斯维尔大学城市与公共事务学院创院院长,KHC地产研究教授。《景观美学》是其代表作。

目录

中译本序

译者前言

第一章 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

一 景观的观念

二 景观、环境和地方

三 作为艺术、人工制品和自然物的景观

四 景观和建筑

第二章 审美经验

一 作为分离的审美经验

二 作为介入的审美经验

三 主观主义者与客观主义者的理论

第三章 景观美学的一个范例

一 超越生物学决定论和文化决定论:维果茨基的范例

二 不同的生物学经验模式和文化经验模式的证据

三 美学作为限制和机遇的一个系统

第四章 生物法则

一 栖息地理论

二 瞭望—庇护理论

三 信息—处理理论

四 格式塔理论

第五章 文化规则

一 作为文化规则基础的文化同一性和稳定性

二 文化规则的一致性和多样性

三 进一步研究文化规则的类型框架

第六章 个人策略

一 创造性理论

二 个人创造性的地位

第七章 景观评估

一 舍夫等人的模式

二 风景美评估模式

三 乡村景观评估程序

四 作为景观评估模式的景观批评

第八章 后现代主义

一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二 后现代主义之争

三 后现代主义的政治经济条件

四 美学理论与后现代主义

参考书目

书摘插图

第一章 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

三 作为艺术、人工制品和自然物的景观

景观美学理论发展中的一个主要障碍是这样一个事实:哲学家们对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很少给予关注。其中的一个理由是,景观不必然是一种艺术形式,不过当代哲学家表现出一种不幸的倾向:将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目前两本论文集的题目——斯托尔尼兹(Stolnitz)的《美学和艺术批评哲学》(1960)和谢帕德(Sheppard)的《美学:艺术哲学的导言》(1987)——就反映了这种偏见。尽管他们强调艺术,但这两个哲学家甚至也不得不承认,美学不能被简缩为艺术哲学或者艺术批评。斯托尔尼兹说:“显然,我们不仅审美地欣赏艺术作品,而且审美地欣赏自然对象”(p.23)。谢帕德甚至走得更远,他指出:我们也审美地欣赏人造物,或者不是设计为艺术作品的人造物。当欧姆逊(Urmson,1957)总结他尝试为美学所下的定义的时候,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这样的概括:“无论怎样的审美标准,它们都不可能通过试图划定一个特殊种类的对象而被找到”(pp.76—77)。

作为强调艺术的一个结果,景观在哲学家们关于美学的著述中被忽略了。景观即使有也极少刚好是艺术作品。即使最具有人工特征的花园,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超出设计者控制的自然现象组成的,而野生景观则完全是由自然要素组成的。此外,日常的景观是典型的艺术、人造物和自然的混合,而且这三种类型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人们可以通过指出这样的情形而试图给这三种类型强加以限制性的界定:艺术和人工制品的对象是人造的,而自然的对象却不是;艺术的对象在根本上是被打算用来进行审美体验的,而人工制品在本质上具有实用的功能。但是,这三种类型并不是相互排斥的。

……

景观美学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