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日本企业

分类: 图书,经济,国际经济,
作者: 陈为民 编著
出 版 社: 兰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7-8-1字数: 299000版次: 1页数: 374印刷时间: 1997/08/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1101291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当代日本企业》一书系统地介绍了日本企业集团、企业系列、中小企业及其相互关系的情况;详细分析了日本企业如何编成与运营的基本情况与最新动态;深入剖析了日本式企业经营模式成功的“奥秘”。本书在分析日本公营企业的民营化、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的跨国经营,以及日本企业迈向21世纪的新课题等方面,均运用了最新的一些资料,论述也力求有鲜明性、深刻性和创见性。
研究现代企业制度,《当代日本企业》一书,值得一读。
在近代历史的开端,中日两国基本上可以说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近代的志士仁人,从康有为“定为工国”的上皇帝书,到状元实业家张謇“棉铁主义”的惨淡经营,到孙中山宏大气魄“实业计划,,的蓝图,表现出中华民族渴求工业化、富国强兵的美好愿望和不懈追求。遗憾的是.他们勇于向历史挑战,却无法赢得历史的机遇。
宋代诗人欧阳修在《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中,有“雪消门外千山缘,花发江边二月晴”的佳句。以此形容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奋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正在意气风发、大胆探索、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迈向新里程的大好局面,是恰如其分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任重道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在借鉴中创新。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是培植现代企业制度的肥田沃土。实现中国近代志士仁人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赶超西方的宿愿,是我们继往开来,走向辉煌的历史重任。
日本企业百余年的发展史,充满起伏、动荡、失败、奇迹,如同一部悲壮的交响曲。其历史经验,特别是在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关系方面的成功经验,是很值得借鉴的。今日令世界瞩目的独具特色的日本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更是我们应该从中寻求教益的。
《当代日本企业》一书的写作宗旨正在于此。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公益企业与民营化
第一节 公益事业和公共企业
第二节 公益企业民营化的推进
第三节 民间产业与企业
第二章 法人化的股份公司
第一节 市场第一与公司永存
第二节 日本大企业经营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日本股份公司的组织
第三章 系列化的企业特征
第一节 资本金融系列化——六大企业集
第二节 独立系统的大企业
第三节 连锁式、系列化的流通部门
第四章 活性化的中小企业
第一节 战后中小企业的发展轨迹
第二节 中小企业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 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
第四节 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力
第五节 育成中小企业的政策
第五章 企业的内部编成与运营
第一节 企业编成的基本模式
第二节 企业部门组织的机能
第三节 企业运营的基本理念
第四节 日本企业领袖群象的典型
第五节 日本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特点
第六章 独一无二的日本企业文化
第一节 管理理论的演变发展与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企业文化理论概述
第三节 独具特色的日本企业文化
第四节 日本企业文化与日本的民族传统文化
第七章 日本企业的跨国经营
第一节 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
第二节 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与技巧
第三节 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推进
第八章 迈向21世纪的日本企业
第一节 战后高速增长时期企业成功的奥秘
第二节 企业面临重大抉择与转型的时代背景
第三节 日本企业迈向21世纪的新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公益企业与民营化
第三节民间产业与企业
一、民间产业
(一)产业结构及其构成的分类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水平高低及其变化趋势,是判断该国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通常人们把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划分为三大产业部门。即包括农林业、畜牧业、渔业等以自然存在物为对象进行经济活动的第一次产业;以制造业为典型形态的,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第二次产业;包括商业、饮食业等服务,以及提供劳务服务等的第三次产业。这一产业结构的分类,虽然已被广泛应用,但三大产业部门所应包括的具体业种,各个国家的口径并非完全一致。尤其是矿业、建筑业、运输业、通讯业,以及电力、煤气、自来水等产业如何归类,各国不尽相同。日本将矿业、建筑业划分第二次产业,其余则统归于第三次产业。这样第三次产业内除公认的业种外,还包括运输业、通讯业、金融业、保险业、不动产业、以及电力、煤气、自来水等非常广泛的范围。正因为如此,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日本进入80年代,就业构成的55.4%,是第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
由于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在社会中愈来愈大的作用,主张信息产业、电子产业脱离第三次产业而独立为第四次产业的呼声,受到普遍的关注。重新要求划定各产业部门之间界限的主张,也屡见不鲜。
日本产业除进行上述的总体分类外,还根据《日本产业标准分类》的政令,将形形色色的产业划分为大分类、中分类、小分举、细分类四个级别。《日本产业标准分类》是1949年10月颁布,的政令。为适应社会经济迅速变化的需要,这一政令约每五年修订一次。对产业加以分类的目的,在于使五花八门、业种庞杂的产业,按一定标准分类形成产业体系,并方便于比较。就社会经济的管理而言,产业分类是统计调查必不可少的前提。
《日本产业标准分类》中,分类的主要着眼点是:生产的物质产品或提供劳务的种类;物质产品的生产方法或劳务的提供方法;原料的种类及其性质;服务的对象;经营的货物种类。四级产业标准分类分别以大写罗马字母及阿拉伯数字作为符号,即大分类共14类产业,以罗马字母A到N表示,中分类以两位阿拉伯数字,小分类用三位阿拉伯数字,细分类用四位阿拉伯数字,编号顺序采用十进位制。由于商业的发达,按四级分类也难于满足统计调查的需要,在细分类基础上,又出台了《辅助分类》方案。这说明随着民问产业的日趋发展,产业标准分类也趋向于更加细微、复杂。
日本产业除产业结构意义上的最大分类,按产业标准分类法处于第一级的是大分类。为了对日本产业有一个概略的了解,现将处于大分类的14种产业分列如下:A——农业,B一一林业、狩猎业,C——渔业、水产养殖业,D——矿业,E——建筑业,F——制造业,G——批发业、零售业,H——金融和保险业,I——不动产业,J——运输和通讯业,K——电力、煤气、自来水和供热业,L——服务业,M——公务(包括军人),N——无法分类的产业。在大分类以下,还有多达1236项细分类。
产业结构及产业标准分类,是政府制定并推行产业结构政策的重要依据和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