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妖魔化医生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谁在妖魔化医生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医学,医院管理,

作者: 白剑峰著

出 版 社: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1-1字数: 270000版次: 1页数: 309印刷时间: 2008/02/01开本: 16开印次: 2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1072961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白剑峰同志所写关于医学的新闻时评,及时反映焦点与热点问题,而且精确、到位。我想这与他深入了解医学、医生、医院与医改情况有关,也与他的理性思考与辩证思维能力有关。更重要的是,出于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深厚的人文情怀。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韩启德

作者分析问题客观公正,分清主流支流,充满辩证色彩和人文情怀,告诉大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如何做一个好医生,如何做一个好患者。作者出于公心和善意,力求化解医患之间的隔阂、误解和恩怨,纠正对医学的曲解和医生的误读,让医生更加爱护患者、关心病人,让患者理解医学、尊重医生,使医患之间和谐相处,互济共生。

——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

内容简介

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人文精神。医生不能只关心疾病,更要关心患病的人。既有高超技术,又能关心患者、尊重生命,视病人为亲人的医生,才是一名真正的好医生。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医学的独特视角,堪称医务工作者的“人文读本 ”、“心灵鸡汤”,也堪称患者理解医学和认识医生的“通俗教材”,是医患沟通的“桥和船”。在当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大背景下,对于促进医患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配有百余幅漫画,编排生动,可读性强。

医疗卫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如何看待医疗改革?如何看待医患关系?如何看待人文医学?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对于这些充满挑战性的重大课题,本书作者以敏锐的眼光、严谨的思维,回答了诸多严肃的问题。本书收录了近百篇健康时评,每篇时评都是针对医疗卫生领域的热点问题有感而发,观点新颖,文笔犀利,或让人沉思,或让人警醒,或让人汗颜。

作者简介

白剑峰,1969年10月出生,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医院协会常务理事。199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后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硕士,武汉大学在读博士。现任人民日报教科文部医药卫生版主编,从事医疗卫生报道十余年,曾获得中国新闻奖、地球奖、全国抗击非典优秀记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首届中直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主要著作有《地球的诉状》(红旗出版社)。参与写作姜春云主编的《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中国农业出版社)、《桥和船》(新华出版社)、《偿还生态欠债》(新华出版社)等。

目录

第一章 医生:天使还是魔鬼

不要丑化医生形象

“茶水发炎”与媒体责任

“医闹”为何能闹起来

医生卸下钢盔之后

医生坐在刀尖上

医生被害是社会之耻

医生为什么伤心

“天使”为何要“逃离”

如果医生不愿冒风险

宽容医学失败

积极看待医患生态

医生,请不要总是抱怨

第二章 医学:温暖还是冷酷

让手术刀温暖起来

难忘那一只手

怀念听诊器

当医生成为病人

没有情感的医学是苍白的

医生,请珍惜“处方权”

医生手机响起来

涂改病历就是践踏生命

医学要有人的温度

做手术是“良心活”

妙手与仁心

泰斗与斗室

第三章 医院:净土还是黑洞

“天价药费”与信任危机

“潜规则”是医学之耻

有感医药代表“放长假”

公立医院不可缺少“公益心”

“零挂号费”之忧

“良医”何必当“良相”

医院“黑洞”知多少

一张清单看医风

“飞行医生”是与非

别怪“号贩子”太狡猾

牙防组的“标本”意义

第四章 医改:迷局还是坦途

何必陷入“模式之争”

医改不能迷失方向

穷国为何“富看病”

医疗“军备竞赛”何时休

“小病大治”与“有病不治”

大医院患上“巨人症”

别误解“平价医院”

让病者有其医

治癌症非得“倾家荡产”吗

“倒卖”病人暴露了什么

站在全局看医改

第五章 非典:灾难还是财富

第六章 中医:生存还是死亡

第七章 生活:博命还是博钱

第八章 生态:掠夺还是反哺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医生:天使还是魔鬼

不要丑化医生形象

近来,一位医生感慨:有的患者看病时,居然带着录音笔、摄像机,将医生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以便随时“对簿公堂”。这说明,有的患者把医生当成了潜在的起诉对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做个医生真的太难了!

眼下,医患矛盾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许多人都把矛头指向了医生,却很少倾听医生的呼声。事实上,医生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表面风光,内心彷徨;容颜未老,心已沧桑”,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虽然医生选择了沉默,但丑化甚至“妖魔化”医生的现象却愈演愈烈,极大地伤害了医务工作者的自尊和感情,使本已紧张的医患关系更加恶化。

一些手机短信是这样描述医生的:“医生分两类,一类是图财,一类是害命”;“强盗只能抢光你身上的财富,医生却能抢光你一生的积蓄”;“医生越来越像杀手,见死不救,草菅人命;杀手越来越像医生,出手麻利,不留后患”……这样的语言,字字如刀,尖刻之极。人们不禁要问:那些在非典时期舍身救人的白农战士,真的沦为“杀手”、“强盗”了吗?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