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原理与实践(第三版)

分类: 图书,经济,各部门经济 ,旅游经济 酒店管理 ,
作者: (英)库珀(Cooper,C.) 等编著,张俐俐 等编译
出 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3-1字数:版次: 3页数: 44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4020505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将旅游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框架加以拓展,向读者阐述了一些非常重要和根本性的原理,为高层次的旅游课程提供了基础框架,是在国内外各类旅游学或旅游概论类的教科书中较为创新的一本。克里斯库珀教授编著的第三版教材相对于第二版有较大修订,在保留了第二版非常成功的许多关键性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对第二版书中每一章的知识点、数据、案例都进行了扩展和更新,增加了许多新概念、新信息、新观点,使本书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内容简介
本书共七章,由三个关键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旅游学的基本原理”是该书第1~3章的内容,探讨了旅游学、旅游、旅游者基本原理问题;第二部分“旅游活动的构成”是该书第4~6章的内容,探讨了旅游业、旅游目的地、旅游市场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第三部分“旅游的未来发展”是本书第7章的内容,探讨了旅游发展中的前瞻性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旅游信息技术发展的问题。
为使读者对旅游学科体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们在第二版。的基础上补充的内容有:在第1章中系统介绍了旅游学的定义,旅游学科的性质、框架体系、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基本研究方法,以及旅游学的学科研究现状与趋势。为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外旅游的发展历史,我们在第2章中论述了古代旅游、近代旅游和现代旅游产生与发展概况、原因和特点,特别对中外近代旅游的发展状况和原因进行了比较,并对现代旅游发展中的大众旅游和新旅游发展模式和特征进行了总结。在第3章中,我们对旅游者的一些重要概念、基本类型和本质特征进行了补充。由于旅游市场是旅游业和旅游目的地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第6章我们详细介绍了中外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基本需求规律,介绍了全球旅游市场和中国三大旅游市场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基本特征。
总体而言,本书既注重同国际学术接轨,又反映我国旅游发展与研究的实际。教材使用的资料和例证新鲜生动,能够反映旅游业的最新动态,非常适合本科阶段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研读,并便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了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和研究“打基础”的作用。此外,那些从事旅游工作并且希望更多地了解旅游业的结构、各种旅游活动的人士,也可以通过阅读本书对旅游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目录
第1章旅游学
学习目的
教学知识点
核心内容提示
第一节旅游学概述
一、旅游研究的起源
二、旅游学的定义和内涵
三、旅游学研究的困惑
第二节旅游学的框架体系
一、基于多学科的旅游学框架体系
二、基于雷珀模型的旅游学框架体系
第三节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旅游学的研究对象
二、旅游学的研究内容
第四节旅游学的研究方法
一、第一层次:哲学方法论
二、第二层次:一般方法
三、第三层次:具体技术方法
第五节旅游学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一、国外旅游研究概述
二、国内旅游研究概述
深度阅读建议
问题与思考
本章重要案例分析旅游的扶贫作用
第2章旅游
学习目的
教学知识点
核心内容提示
第一节旅游发展的历史探源和演进透视
一、对旅游发展的历史进行考察的目的
二、古代旅游产生和发展的时空分析
三、中外近代旅游产生和发展比较分析
四、现代旅游发展模式和趋势
第二节旅游的定义与旅游系统
一、旅游的定义
二、旅游系统
第三节旅游的分类与本质属性
一、旅游的分类
二、旅游的本质属性
深度阅读建议
问题与思考
本章重要案例分析美国“9•11”恐怖事件对旅游消费者行为
的影响
第3章旅游者
学习目的
教学知识点
核心内容提示
第一节旅游者的概念和统计口径
一、旅游者的概念
二、旅游者的统计口径
第二节旅游者的类型和特点
一、观光型旅游者及其特点
二、休闲度假型旅游者及其特点
三、文化科普型旅游者及其特点
四、消遣娱乐型旅游者及其特点
五、宗教朝觐型旅游者及其特点
六、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及其特点
七、公务商务型旅游者及其特点
八、其他旅游者类型和分类方法
第三节旅游者产生的客观影响因素
一、个人因素
二、家庭生命周期因素
三、STEP因素
四、其他影响因素
第四节旅游者产生的主观影响因素
一、动机与马斯格的需要层次论
二、旅游动机
三、旅游动机产生的心理动因
四、目的地形象
……
第4章旅游业
第5章旅游目的地
第6章旅游市场
第7章旅游的发展与未来趋势
书摘插图
第一章旅游学
旅游活动已有悠久的历史,但将旅游现象作为一个学科加以研究,并在理论上进行系统探讨,迄今仅有一百多年的时间。由于旅游是一个十分复杂而松散的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相互交叉、渗透和重叠,学术界对旅游现象的研究虽然已取得了较多成果,但对旅游的基础研究还比较欠缺,一些基本概念还没有取得共识,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很好形成(申葆嘉,1999)。本章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旅游学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节 旅游学概述
一、旅游研究的起源
对旅游学的研究最早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国际贸易更加频繁。主要依赖国际贸易的国家开始重视旅游在发展经济和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由此而来的旅游研究之风也流行起来。对旅游现象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始于意大利。1899年,意大利商业部长博迪奥以政府官员的身份对国际旅游做了研究,发表了《关于意大利外国旅游者的流动及其花费》一文。这是首次从理论上对旅游现象的关注和论述,并从此拉开了旅游学研究的序幕。其后是另一位意大利经济学家马里奥蒂正式出版的一部具有理论意义的专著——《旅游经济学讲义》。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德国、美国、奥地利、瑞士、英国、日本等国也都相继出现了旅游研究的热潮,这些国家的旅游学者们在旅游基础研究中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版了第一本有关旅游学的著作——江绍原的《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这是我国最早用现代旅游观点探讨古代旅游现象的旅游专著(王德刚,1999)。
显然,人们最初只是把旅游活动当作一种经济现象来认识,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客观条件密切相关。所以,对旅游学的研究首先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主要是站在经济学角度探讨旅游给目的地带来的影响。但随着旅游活动的发展、旅游规模的扩大和旅游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旅游并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旅游活动所涉及的范围之广泛,是以往任何活动都无法比拟的。旅游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随着旅游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流行,人们对旅游现象的研究逐渐由经济角度转向将旅游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这使旅游学迈出了狭窄的范畴,开阔了研究视野,出现了向多学科渗透和跨学科研究的现象,旅游的研究方法也表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吴必虎,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