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图象中国新绘画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超越图象中国新绘画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艺术,绘画,各种画,

作者: 徐可,漆澜 主编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字数:版次: 1页数: 285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725548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2007《艺术当代》架上艺术学术提名展。

内容简介

“新绘画”在中国的现实背景下凸显出重重矛盾,这些矛盾既是当代新绘画的课题,同时也是我们关于新绘画的多重定义项。因在多元价值背景中,绘画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文化选择与创造的问题。简言之,这些矛盾如次:多元视觉与多元趣味的交叉引发了基本伦理与多元价值之间的矛盾,视觉变异与形态更新引发了自觉的策略和自发的情感之间的矛盾;文献与原创的对立引发了创作与评介之间的矛盾;观念与形态的不对称引发了绘画与反绘画之间的矛盾;美学与反美学、艺术与非艺术的对立引发了艺术家身份与艺术人格之、司的矛盾。新绘画也许无法完全解决这些难题,但这些难题却是绘画发展的动力和诱因——可以由盾而引发绘画的变革,但却不能因为矛盾而否定了绘画。

矛盾并未给绘画带来生存的威胁,相反,它促使绘画拥有了更多重的表达视觉。甚至可以这样认为,没有矛盾就没有“新绘画”,“新绘画”正是在这重重的矛盾中进行自身的文化和形态建构的。我们大致认为,新绘画的基本学术含义如次:强调绘画性,语言动态化,形象与语言并重,研究与表现并重;创作观念多元化,强调观念而不排斥修辞,观念与技艺平行展开;开放的历史态度和开放文化身份,文化命题、图像资源多元化;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意识和文化、视觉的挑战意识,具有“异在”于艺术潮流,“异在”于集体认同的文化精英意识;绘画语言、图式形态、文化命题具有强烈的实验性和首创性,在语言上有极致性探索。本次参展艺术家共十三位,从1950年代至1980年代,其年龄跨度大致与新绘画的发展历程相吻合。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