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流行与社会应对(1949-1959)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疫病流行与社会应对(1949-1959)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医学,预防医学 卫生学,

作者: 李洪河 著

出 版 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1-1字数: 292000版次: 1页数: 338印刷时间: 2007/11/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199833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作为以社会史视角研究新中国最初十年疫病流行及其应对的研究,它不同于从医学防疫专业角度出发的同类成果。它将流行病这件关乎社会的事情和社会组织群体的反响和应对行动结合起来,透视同一时期社会的政治和组织以及人们的意识特点。这类研究对于当下党和政府及各类社会组织以负责的态度时刻警觉地对待流行病,理性而有组织地应对疫情和有效地运用公共权力和社会力量加以防治,力争最大限度减少生命损失和民众疾苦,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作为历史的记录,同时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作者尽可能搜集大量史料来说明问题,尽可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历史情况,这为当今人们准确地认识历史,把握和吸收真实的历史经验,提供可靠的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以疫病社会史的新鲜视角,大量运用卫生学、防疫学资料,即所谓 “非传统”史料,对新中国1950年代的疫病流行与防控及其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进行理性分析与总结,探讨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疫病大量流行却又很快得以控制,并未造成大规模人口死亡的原因。它拓宽了中共党史研究的学术领域,开阔了中共党史研究的资料范围,为国家和社会未来的疫病防控提供了一种现实鉴戒。

作者简介

李洪河1968年生,河南睢县人,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副教授。先后获河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并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学术研究。主要从事现当代中国政治和社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迄今已在《党的文献》、《中共党史研究》、《高校理论战线》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独立撰著《历史辉映未来——执政时期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比较研究》。

目录

绪论

一、核心概念:疫病

二、学术研究概况

三、研究思路、基本框架结构与方法

四、资料说明

第一章 新中国的疫病流行概略

一、疫病与疫情

二、疫病流行的特征和影响

三、疫病之时间分布

第二章 疫病发生的社会生态背景

一、自然环境因素

二、社会环境因素

第三章 疫病流布背景下的国家应对(上):国家防疫体系的初步构建

一、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积极的应对举措

二、国家防疫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成功的经验分析

第四章 疫病流布背景下的国家应对(下):爱国卫生运动

一、以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早期卫生运动(1949——1952)

二、以反对美国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2——1956)

三、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7年以后)

四、1950年代爱国卫生运动的几点经验

第五章 疫病流布背景下的社会应对

一、一般民众的驱鬼、避疫和防疫

二、中西医结合防治疫病

三、中国红十字会的防疫行动

四、教育界和文艺界的防疫宣传

第六章 疫病应对成效分析

一、各种疫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增长率

三、妇幼保健状况

四、民众心理和心态

结语

附录:新中国疫病流布和防治大事记(1949—1959)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六章 疫病应对成效分析

可以肯定地说,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卫生防疫事业迅速发展,广大人民的健康和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曾经在旧社会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鼠疫、天花、黑热病、回归热、斑疹伤寒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在解放后不长的时间内,就陆续被消灭或基本消灭”,并且随着卫生状况的改善,发病人数的减少,健康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随之迅速下降,人民的平均期望寿命较解放前有了近倍的延长。其间随着疫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无形中增强了人民的体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疫病流行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旧中国长期没有解决也永远无法解决的疫病流行问题,新中国只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就成功地控制了它们的流行与蔓延。应该说,这是新中国了不起的成就。这里,本章的任务就是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卫生防疫成效略作分析与评述。

一、各种疫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在《一九五○年工作计划大纲》中提出:“新中国卫生工作的任务是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保证生产建设卫生建设的总方针应以预防为主。”“目前全国卫生工作虽百废待举,但因经费有限,人才不足,只能就现有条件,有重点的解决几个主要问题。”其中首要的是防治各种急慢性传染病的流行,而且首先是防治几种烈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经过建国初期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如前所述,全国的疫病防治取得了重大成就。以危害最大的鼠疫、天花、霍乱为例,1953年发病数与1950年相比,鼠疫降低了90%,天花降低了95%,自1820年由海外传人我国以来曾历年流行的霍乱5年来根本没有发生。1954年鼠疫的流行范围大为缩小,河北、热河、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省已经没有病例报告,其他地区的发病人数电大幅度下降;到1956年底,鼠疫已经基本控制,我国内蒙、吉林、福建、浙江、江西等几个鼠疫频发的地区也先后停止发生。天花的发病人数也大幅度地下降,1954年时全国范围内仅有847例,与1950年相比减少了98.04%,而且全国各大中城市即未见天花流行,到1956年时天花在全国除少数边疆地区个别发生外,已近绝迹。

其他一些传染病的发病率皆有显著下降。例如斑疹伤寒,其发病率如以1951年为100,1953年为29.4,1956年为10.4,1958年则为5.2。回归热的发病率如以1951年为100,1953年为9,1956年为0.8,1958年则为0.2,且只在云南、贵州及其他少数边远地区有少数病例。另外一些急性传染病的防治成绩也是巨大的,最明显的是其病死率有显著下降。如麻疹由于加强了预防措施,普及卫生教育,改善和护理,减少了麻疹并发症,病死率逐年降低,由1950年8.6%,1953年降为3.O%,1956年为1.7%,1958年为1.7%。痢疾的病死率由1950年3.8%,1953年降为0.8%,1956年为0.5%,1958年为0.4%。乙型脑炎的病死率1950年为36.6%,1958年降低到17.2%。猩红热的病死率由1950年的17.8%,降到了1956年的1.65%。伤寒、副伤寒的病死率同样有显著下降,由1950年4.7%,1953年降为3.4%,1956年为1.7%,1958年为1.4%。病毒性肺炎过去病死率较高,后经过各界的积极防治,到1958年时病死率与1950年相比下降了5—7倍。

疫病流行与社会应对(1949-1959)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