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理论研究卷:上海音乐学院学术文萃1927-2007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作曲理论研究卷:上海音乐学院学术文萃1927-2007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艺术,音乐,作曲/指挥,

作者: 杨立青主编,徐孟东,林华编

出 版 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1-1字数: 510000版次: 1页数: 529印刷时间: 2007/1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692329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上海音乐学院作为由著名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创建并亲任首任院长的中国第一所高等音乐院校,在其成立初期即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基本体制——包括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管理等等。而也正从此时开始,通过数十年时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积极探求,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逐步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学术规范、目标;涌现、培养了萧友梅、黄自、贺绿汀、冼星海、谭小麟、丁善德、桑桐、陈铭志、钱仁康等一大批载入中国现当代音乐史册的作曲家和作曲理论家;产生了大量令世人瞩目甚至影响了中国文化艺术历史进程的音乐作品和学术成果;并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学科特色——即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教学、研究与创作实践三位一体密切结合的学科品格!结合的学科品格!

目录

杨立青总序

馀孟东前言

凡例

黄自调性的表情

贺绿汀关于器乐作品创作问题

丁善德作曲技法探索

钱仁康曲式结构的“分”与“合”

汪培元于质朴中见深邃——《孔雀变奏曲》分析,兼谈柯达伊的创作特色

茅于润从《牧神的午后》看德彪西的配器

朱践耳取“对立”求“合一”——笔谈我的创作

秦西炫兴德米特旋律理论的实际运用

桑桐多调性处理手法研究

罗忠镕集合原型简便计算法

陈铬志对复调思维的思维

黎英海民族五声性调式概述

俞抒面临转折

胡延仲论奏鸣曲式的展开部

严庆祥巴赫作品中的和声手法及其表现作用

汪立三新潮与老根——在香港“第一届中国现代作曲家音乐节”上的专题发言

饶余燕试论苏联复调音乐理论体系

卞祖善对当前交响乐创作的一些看法——关于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与旋律美

孙维权我国和声观念萌始于何时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