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太平洋地区旅游业发展预测 2007--2009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亚洲太平洋地区旅游业发展预测 2007--2009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经济,各部门经济 ,旅游经济 酒店管理 ,

作者: (澳)特纳,(英)维特著,姚延波,王春峰译

出 版 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0-1字数: 280000版次: 1页数: 317印刷时间: 2007/10/01开本:印次: 1纸张: 铜版纸I S B N : 978750323283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亚洲太平洋地区旅游业发展预测2007~2009》是亚太旅游协会发布的一份权威报告,也是两位国际知名学者通力合作的结晶。他们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维多利亚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计量经济学教授、旅游发展预测及旅游经济学领域专家林赛W.特纳和英国萨里大学名誉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旅游和饭店管理学院客座教授、国际旅游需求和旅游发展预测计量经济模型专家史蒂芬。F.维特。

本书作者通过严谨的经济学模型,同时结合有关专家的意见,对2007年、2008年和2009年3年问亚太地区及周边地区的中短期旅游发展进行了预测和评估。本书通过300余个详细的图和表,对亚太地区37个旅游目的地的入境旅游者人次、15个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收入、12个客源市场的出境旅游者人次以及37个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发展趋势及市场份额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本书集权威性、专业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于一身,对及时跟踪和研究国际旅游市场,尤其是亚太地区旅游市场的新需求、新业态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是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大专院校等相关单位及旅游界人士的工具书和参考书。

作者简介

林赛W.特纳,国际知名学者,旅游发展预测和旅游经济学领域专家,澳大利亚墨尔本维多利亚大学应用经济学学院院长,计量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旅游需求计量经济模型、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战略、跨文化旅游模型。他还是《旅游、文化与沟通》期刊的联合主编。

目录

第一部分 亚洲太平洋地区旅游发展概述

第一章 1997~2005年旅游总体态势

导言

亚洲太平洋地区在全球旅游业中的份额

当前与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本报告的覆盖范围

第二章 研究方法

导言

统计预测方法

时间序列模型

计量经济模型

区域旅游业发展预测

结构性整合时间序列计量分析法

数据来源

数据的时间范围

预测的局限性

第三章 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旅游业发展总体预测

亚太地区各目的地入境旅游接待量

亚太地区国际旅游收入

亚太地区国家和地区的出境旅游规模

第二部分预测与趋势

第四章 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年度入境旅游接待量预测

澳大利亚

孟加拉国

柬埔寨

加拿大

智利

中国内地

中国台湾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

库克群岛

斐济

印度

印度尼西亚

日本

韩国

老挝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缅甸

尼泊尔

法属新喀里多尼亚

新西兰

纽埃

北马里亚纳群岛(美国)

巴基斯坦

帕劳

巴布亚新几内亚

菲律宾

萨摩亚群岛

新加坡

斯里兰卡

塔希提岛

泰国

汤加

美国

瓦努阿图

越南

第五章 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区域入境旅游接待量预测

导言

中国内地

马来西亚

泰国

美国

夏威夷(美国)

第六章 1997~2009年旅游发展总体趋势

澳大利亚

孟加拉国

柬埔寨

加拿大

智利

中国内地

中国台湾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

库克群岛

斐济

印度

印度尼西亚

日本

韩国

老挝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缅甸

尼泊尔

法属新喀里多尼亚

新西兰

纽埃

北马里亚纳群岛(美国)

巴基斯坦

帕劳

巴布亚新几内亚

菲律宾

萨摩亚群岛

新加坡

斯里兰卡

塔希提岛

泰国

汤加

美国

瓦努阿图

越南

第七章 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旅游收入预测

旅游收入预测

澳大利亚

孟加拉国

柬埔寨

加拿大

中国内地

中国台湾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

斐济

韩国

老挝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尼泊尔

新西兰

斯里兰卡

泰国

美国

第八章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出境旅游预测

出境旅游预测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内地

中国台湾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印度

日本

韩国

新西兰

新加坡

泰国

美国

第三部分 补充阅读

第九章参考文献

相关参考文献

其他参阅文献

译后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