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变:北宋衰亡记(公元1127年)

分类: 图书,历史,历史知识读物,历史随笔,
作者: 游彪著
出 版 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7-8-1字数: 200000版次: 1页数: 283印刷时间: 2007/08/01开本: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0105782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靖康之变是怎样发生的呢?一个繁华而富足的“世界中心”怎么竟被兴起时间不长的女真人如此轻而易举地毁灭了呢?庞大而文明的北宋帝国何以在短时间内就土崩瓦解了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壮士的慷慨悲歌声中,又带着怎样的遗憾和深痛?……
本书对靖康之变这一历史时期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与研究,介绍了其详细经过,而且关注其影响,并将这一事件作为一个舞台,让众多的历史人物在这里表演,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其命运,窥见其人性。
内容简介
发生在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国破家亡、天崩地一裂的大悲剧。
是谁导致了这一场悲剧的发生?是力图救国利民、提倡新法的官场异类王安石?还是罔顾国计民生、醉生梦死的徽宗、蔡京君臣?甚或是,亡国的悲剧早就隐藏在大宋开国之初的政策基因当中?
本书通过长时段、多层面的考察,——再现北宋王朝衰亡的全景,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发人深省的思索和解答。
作者简介
游彪—— 男,1965年出生于四川省简阳县。 1982――1986年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考入河北大学,师从著名史学家漆侠先生攻读硕士研究生,1989年获硕士学位后留在河北大学历史系任教,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晋升为河北大学历史系教授。1997年9月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著名学者王曾瑜先生。1999年,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之邀,赴早稻田大学撰写博士论文,指导教授是近藤一成先生,他给予了我这个外国学生以无私的关心和帮助。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九月,开始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成为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一直从事辽宋西夏金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宋代兵制、佛教寺院经济、政治制度、宋儒与佛教的关系等领域,已出版《宋代荫补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宋代寺院经济史稿》(河北大学出版社),发表相关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
自序:从郭靖杨康说起
引子
百万弱兵
燕云十六州:宋人的开国之痛
曹彬:北宋武将蜕变的缩影
种氏家族:崇文抑武政策的牺牲品
变法风云
大变法:谁开启了靖康之变
党争漩涡:北宋中后期政治的恶质化
末世君臣
徽宗:北宋王朝的掘墓人
蔡京:书画名家与误国奸臣
兵临城下
开封城:铁骑满郊畿
太原围:血肉铸就的城池
靖康耻:兵临城下的屈辱
李纲与宗泽:时代悲剧的演绎者
臣子遗恨
秦桧:靖康之变后遗症
李清照:颠沛流离的南渡词人
洪皓:节比苏武的南宋使臣
辛弃疾:壮士的恢复之声
后记
书摘插图
后记
写作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要揭开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块伤疤,而是想提醒人们勿忘历史,并从北宋亡国的历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任何民族在过去都可能会犯下各种各样的错误,有些甚至是致命的,中华民族也不例外。我想,我们不仅需要正视这些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过去的失误中学到有价值的东西,以避免重蹈覆辙。
其实,原本是想通过靖康之变这一发生在北宋末年的事件与整个宋王朝的历史联系起来,但这会有着很大的风险,原因在于难以恰当地整合二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存在着选择描述对象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孤立地看待历史上的大事件,可能会很容易,但要透彻地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却非常困难。正因为如此,我在书中大体上只是指出了某些被忽略或是潜在的可能性,并尽可能地将这些因素写出来,提供给读者去思考。当然,需要读者朋友谅解的一点是,这种蜻蜓点水似的勾连,难免会出现误判情形。
本书得以付梓,首先要感谢中华书局的徐卫东先生。他给了我很大的自由空间,从草拟提纲到书稿写作,我们通过数不清的电话交换意见,讨论与本书相关的问题。同时,宋志军先生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此外,博士生刘云军、硕士生刘志华、罗慧娴、杨甲等为此付出了许多心血。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2006年5月22日夜10时40分 于北京师范大学茹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