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三教融合与道教发展研究——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宋元三教融合与道教发展研究——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哲学/宗教,宗教,道教 ,

作者: 杨军 著

出 版 社: 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 2009-11-1字数: 220000版次: 1页数: 284印刷时间: 2009-11-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752460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国家“九八五”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项目。

内容简介

本书回顾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三教关系,探讨了宋元三教关系形成的背景、宋元三教关系的特点。重点分析了首开宋朝“三教合一”先河的陈抟、将内丹道教发展完善臻于成熟的张伯端、金丹南宗的实际创始人白玉蟾、全真道的王重阳、道兼南北学贯三教的元初倡“三教合一”的代表人物李道纯等宋元道教代表人物对三教关系的认识和主张。本书认为宋元儒佛道在理论上的高度融合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论是宋金时期产生的新道派,还是在天师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一道,在三教融合的历史背景下,其吸儒纳佛的特征非常突出。道教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断地向伦理化与世俗化的方向发展;受佛教义理的影响,哲理化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

作者简介

杨军,女,四川武胜人。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1982年考入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1986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电子科技大学社科系(现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从事教学工作至今。2003年考入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攻读博士,200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参编学术著作两本,在国内一级刊物、核心刊物及其他公开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 关于宋元三教关系的研究状况

三 本书研究的主要问题

四 本书的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道佛儒三教关系历史回顾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三教关系初步形成

一 道佛儒“三教”的基本状况及其社会影响

二 道佛儒之间的相融相斥

三 魏晋南北朝三教关系特点分析

第二节 隋唐五代三教关系的深入发展

一 隋唐五代道佛儒的基本状况

二 道佛儒关系特点

第二章 宋元时期道佛儒关系形成的背景及其特点

第一节 宋元“三教合一”的背景及三教关系特点

一 “三教合一”的社会政治历史背景

二 对魏晋至隋唐五代以来三教关系思想的传承

三 宋元时期三教关系的特点

第二节 宋元统治者对三教的政策

一 对儒家:尊孔崇儒,以儒学为核心

二 对道教:倚重、倡导促其繁荣

三 对佛教:扶持、利用和限制、约束并重

四 宋元统治者以帝王之尊主张三教融合对三教关系的调节作用

第三节 宋元儒、佛对“三教合一”的促成

一 宋元儒士出入佛老、援佛道入儒对“三教合一”的推动

二 宋元佛教调和儒佛道

第三章 宋元道教代表人物对三教关系的认识及主张

第一节 陈抟开宋朝“三教合一”之先河

一 “非仙即帝”之陈抟

二 融贯儒佛道的思想特征

第二节 张伯端“教虽分三,道乃归

一 张伯端及其《悟真篇》

二 张伯端“三教合一”思想的形成

三 “学仙须是学天仙,唯有金丹最的端”的道本位立场

第三节 白玉蟾“三教异门,源同一也

一 博学多才的白玉蟾及其著作

二 “即心是道,以心合道”的思想

三 “三教异门,源同一也”——白玉蟾的三教关系思想

第四节 王重阳等全真道代表人物的三教观

一 全真道力主“三教合一”的背景

二 王重阳之“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三 马钰之“三教门人尽是予师父

四 丘处机之“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

第五节 李道纯以“中和”为旨归的三教融合思想

一 三教一理的指导思想

二 守中致和的内丹修炼思想

三 融禅宗心性于内丹修炼之中

第四章 宋元三教融合对道教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三教融合背景下的正一道

一 蒙元时期的正一道

二 明中叶以前见重于统治者的正一道

三 从张宇初的思想看正一道融合三教的特点

四 正一道儒学化原因分析

第二节 三教融合背景下的新道派

一 太一道、真大道、净明道融合三教,尤为注重汲取儒家伦理

二 “三教搜来作一家”之全真道

三 从全真道看道教发展的由盛而衰

第三节 三教融合背景下道教伦理化与世俗化的发展

一 正一道的伦理化与世俗化

二 宋元新道派的伦理化与世俗化

三 从道教善书看道教的伦理化与世俗化

第四节 宋元三教融合对明代道教发展及三教合一的影响

一 对明朝道教发展的影响

二 宋元三教融合对明代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