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抽象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现代性与抽象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哲学/宗教,宗教,宗教理论,

作者: 高名潞,赵璕主编

出 版 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9-12-1字数: 244000版次: 1页数: 290印刷时间: 2009-12-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0803323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现代性与抽象:艺术研究(第1辑)》:我们希望将对中国当代艺术问题的思考导入到“现代性”理论的视野之中。事实上,自八十年代以来。在“现代化”与“现代主义”的辩证综合中,重审现代艺术的历史经验并焕发现代艺术的活力,已蔚成今日人文社会学科和艺术研究的潮流。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艺术在创造中国现代文化中的珍贵努力并未获得应有的总结和重视。这不仅使我们在“全球现代性”结构中有处于附庸地位的危险,也使中国艺术的自觉失掉了必要的根基。因而,如何以严肃的态度,对一个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现代性”进行研究,成为我们极大的期待。

内容简介

在进入新世纪的最初几年,随着全球艺术市场和流行文化对当代艺术宰制力的增强,中国艺术已日渐陷入到一种脸谱化的“本地性”窘境之中。如何在与西方艺术史的联系中重建中国艺术的“自主性”,已成为当务之急。近三十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把西方艺术史和理论名著译介给中文读者,他们的努力令人尊敬,遗憾的是其系统性却仍相当欠缺,对其在当代学术中的进展更是鲜有着手。因而,我们希望本刊在系统编译这些经典的同时,更多地关注西方学界对它们的诠释,以增进我们对西方艺术传统形成的理解深度。

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将对中国当代艺术问题的思考导入到“现代性”理论的视野之中。事实上,自八十年代以来,在“现代化”与“现代主义”的辩证综合中,重审现代艺术的历史经验并焕发现代艺术的活力,已蔚成今日人文社会学科和艺术研究的潮流。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艺术在创造中国现代文化中的珍贵努力并未获得应有的总结和重视。这不仅使我们在“全球现代性”结构中有处于附庸的危险,也使中国艺术的自觉失掉了必要的根基。因而,如何以严肃的态度,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现代性”进行研究,成为我们极大的期待。

作者简介

高名潞,1949年生,哈佛大学艺术史博士,曾任《美术》杂志、《中国美术报》编辑,先后主持“中国现代艺术展”、“蜕变与突破”、“墙”等展览,曾任教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艺术史教授,兼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主要著作有《墙》、Inside Out:New Chinese Art、《中国当代美术史》、《另类方法,另类现代》、《中国极多主义》、《语词与图像》等。

目录

编辑按语

一现代性理论的中国视域

高名潞现代性的中国逻辑:整一现代性

汪晖、潘公凯“事件”与“自觉”: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展开

高全喜现代性问题:社会的、文化的与政治的

二 现代性与抽象

姜影“现代性与抽象”研讨会综述

“现代性与抽象”研讨会纪实

三 艺术研究译丛

赵璕编选提要

格林伯格前卫与媚俗(查红梅/译 赵璕/校)

高名潞波德莱尔的现代性与浪漫主义思想(王志亮/译)

书摘插图

现代性的中国逻辑:整一现代性

高名潞

提要

一、什么是现代性?

现代性是一个推动时代的价值观和原理。不存在普遍的现代性,现代性永远处于实践、历史发展中,现代性的本质是不同文化的对抗,是空间和时间的错位,现代性也是一种历史叙事的方法论。

二、西方的两个现代性与中国的“整一现代性”

西方的现代性是社会与美学二元对立的现代性;中国的现代性是整一的,是时间、空间、价值选择三位一体的现代性,是空间现代性,不是线性时间的现代性。

三、建立在二元对立论基础上的关于两种现代性和两种前卫的叙事方法,无法阐述和解释中国的二十世纪的艺术现状美学和政治前卫的壁垒并不存在,但是,二十世纪占据主流的庸俗社会学叙事遮蔽了那些看似纯审美的现代艺术。

……

书摘与插图

现代性与抽象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