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的电影(同文馆·艺术)(The Films of Ingmar Bergman)

王朝导购·作者佚名
 
伯格曼的电影(同文馆·艺术)(The Films of Ingmar Bergman)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参考价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类: 图书,艺术,影视,影视技术与教程,
  品牌: 杰西·卡林(Jesse Kalin)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54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301164105

·条形码:978730116410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同文馆·艺术

·外文书名:The Films of Ingmar Bergman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伯格曼的电影》内容简介:伯格曼,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拍摄的电影以思想深邃、富含哲理见长,经常表现一些存在主义主题,《伯格曼的电影》作者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全面分析伯格曼的一些经典之作以及一些不为大众熟知的作品,深入解析伯格曼电影的意义,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伯格曼众多电影作品之间的丰富联系,也能窥见这位银幕哲学家的思想底蕴和精神高度。

作者简介杰西·卡林(Jesse Kalin)是哥伦比亚大学瓦萨学院的人文和哲学教授,也是《哲学与文学》杂志的副主编,同时也是《伦理学》、《美国哲学季刊》、《哲学研究》等刊物的撰稿人。

编辑推荐《伯格曼的电影》:同文馆·艺术。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引子:心灵地图

1.审判

2.遗弃和第一次死亡

3. 受难

4.求助

5. 羞耻

6.幻觉

7.死神和魔鬼:心灵地图

第一部分:50年代的影片

第二章 原始的观看:《小丑之夜》

1.逃出马戏团

2.安妮和弗兰斯

3. 阿尔伯特和阿格达

4.野兽和家畜

5.小丑之夜

6.小丑的下午

7.生命与艺术

第三章 旅程:《第七封印》和《野草莓》

《第七封印》

1.沉默的上帝

2.上帝无所不在

3.最后的审判

《野草莓》

4.噩梦

5.父母和孩子

6.转向的轴线

7.醒来

8.肖像

9.野草莓

第四章 狂欢的舞蹈:《夏夜的微笑》

1.细节的秘密

2.家庭照片

3.女人和男人

4.行骗的艺术

5.夏夜的微笑

6.狂欢的舞蹈

第二部分 第二种思想

第五章 梦的演出:《羞耻》

1.可怕的图景

2.梦的演出

3.“但是我忘记了那曾是什么”

4.木偶般的生活

5. 儿童

6.政治和艺术

7.另一种景象

第六章 文盲:《呼喊与细语》和《婚姻生活》《呼喊与细语》

1.回忆和梦境

2.卡琳和玛利亚

3.艾格尼丝的幻觉

4.心灵内部

《婚姻生活》

5.文盲

6.最后的微笑

第三部分 最后一瞥

第七章 小世界:芬妮与亚历山大

1.小世界

2.艾米丽和主教

3.拯救孩子

4.宝座上的中国女皇

5.另一个哈姆雷特?

6.可怕的冬天

7.共享的大剧院

8.结语

后记

伯格曼传

简评:伯格曼与存在主义

伍迪·艾伦评注

参考文献

影片年表

译者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央格玛·伯格曼的电影生涯起步于1943年3月,24岁的他成为了瑞典斯万克电影公司(Svensk Filmindustri)的编剧。他的第一部剧本是关于少年如何长大成人的故事,交给了公司的艺术总监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Victor Sjostrom,瑞典电影的奠基者之一)。维克多则把这个剧本交给国际著名导演阿尔夫·斯约堡(Alf Sjostrom)拍摄,这就是1944年10月2日首映的影片《狂乱》(Torment)。影片极富表现主义色彩,讲述了禁忌之爱和失望之恨的男女故事——即使今天看来,这个故事仍令人感到激动。《狂乱》引发了瑞典媒体的一番争论,焦点集中在片中对教育体制的攻击和对一个抑郁家庭的描写(事实上,人物原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社会上的某位大人物)。

文摘插图:

伯格曼的电影(同文馆·艺术)(The Films of Ingmar Bergman)

最终,世界变得沉默,好像是一片沙漠。在伯格曼的电影中,这种精神世界的荒凉通常用黑白电影的拍摄手法来呈现,色调中就包含了孤独和内在的贫瘠。《犹在镜中》的故事发生在大海环绕的小岛上,海天一体;《冬日之光》的背景时间是初冬,万物都是灰色的,将会被大雪覆盖,而雪花就象征着白色的空虚;《沉默》的故事大部分发生在不知名国家的火车上或者旅馆中,这个国家有着奇特的风俗,街上有着残暴的士兵,大部分市区都有宵禁令,说着无法听懂的语言。

这样的场景在伯格曼电影中十分常见。孤岛和岩岸是《假面》、《羞耻》、《狼之时刻》、《第七封印》的背景,特别是《第七封印》的开头和结尾都发生在瘟疫肆虐的一片土地上。《野草莓》的故事发生在汽车上,《呼喊与细语》的故事发生在一栋房子的几个房间内。《女人的期待》的场景是开放式的,发生在巴黎和斯德哥尔摩两地,事件的发展始终局限在孤岛房间的封闭空间内。遗弃的世界变得凋零,人的眼中只能看到自己。生命之花永远无法绽放,丧失了任何的快乐,只能感受到无时无刻不在的痛楚。

这种“先天的毁灭”正是被他人遗弃的原因——丧失了爱和信念,不再得到关心、保护、支持。人们之间不再有忠贞,丈夫、妻子、情人都离开自己(《野草莓》中的伊萨克);或者是另一种更普遍的情况,感到身边的人无法理解和满足自己,同样会产生遗弃感(《第七封印》中布洛克[Block]的妻子卡琳[Karin],《女人的期待》中的每一个女人)。有时,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挫折——爱人不幸溺水(《夏日插曲》)或者父亲因病逝世、女儿变疯(《沉默》中的父亲,《犹在镜中》中的卡琳[Karin])。

后记某种意义上,“英格玛·伯格曼”代表了西方电影艺术的一种极致,对于广大的中国观众来讲,我们既缺乏相应的西方宗教背景,也缺乏相应的艺术参照标准,对于伯格曼电影艺术的理解始终处于一种雾里看花的状态。影迷如是,影评人如是,学者也如是,更不免有着种种的曲解和暖昧之处。对于伯格曼及其影片的欣赏和喜爱总是掺杂着一种阐释的新视野,我们并非说这种东方式的阐释对或错、好或坏,反而觉得伯格曼的电影在发挥着跨越语言和种族的价值。

坊间不断出现中文的伯格曼传记和研究,都证明了伯格曼在中国观众中的恒久魅力。他的影片或是晦涩,或是沉重,都能够在故事和影像中带给我们一种直觉的吸引力,恰如他自己晚年也评价自己的影片犹如音乐,需要用直觉来体会和领悟,而非理性的判断和分析。但伯格曼作为电影学术研究不可忽略的人物之一,学者们仍会尝试在他的知识背景、人生经历、宗教信仰、价值取向、艺术观念等各个方面寻找条理清晰的源头。恰如杰西·卡林在本书中所做的尝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