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豪宅文化的底蕴在哪里


有一则故事:说中国富豪除了在中国大举置地,还在国际市场上频频出手。美国长岛富人居住区就不乏中国买家。近两年,来长岛买房的华人,尤其是来自内地的人数以每年2%~4%的速度增加。令人奇怪的是,这些价值动辄数百万美元的豪宅却很少有人居住,中国买家往往每年只来住上两三次,更多时候豪宅内空空如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来,他们往往把豪宅当作自己身份的标志。一位中国富豪一语道破天机:“谈生意的时候,你告诉对方你住的是400万美元的房子,生意就好谈多了。”
这个故事,佐证了中国人的豪宅情节与富人文化品位有落差。
当然,并不是说住豪宅的老外就多么有文化品位,只是中国地产尚处在“初级阶段”,难免有些青涩的表现。比如房价可以暴涨又暴跌、政策可以反复。其实,正是因为这种青涩的不成熟才会有豪宅的“全球盲目膜拜”与文化品位的巨大落差。
值得庆幸的是,很多开发商意识到了“豪”与文化品位落差下的尴尬。比如明明是别墅小院,非得要用篱笆自闭;明明是宽大露台,非得加阳台玻璃密封;明明是豪宅小区,偏偏车行小区鸣笛不已。所以,背负“引领生活方式”责任的开发商们纷纷打起来了“文化”牌,只是这大多是中国式的豪宅文化。
特征如下:
1.重建筑外表,如建筑的克隆模仿,管他欧式、美式、法式,一味拿来。
2.重大师名号。没有大师,无以论品位;没有大师,无以论豪宅。
3.重营销,经济论坛、明星露脸习以为常,再加上厚厚的楼书,其中不乏之乎者也或异国风情。
事实上,但凡世界有名豪宅区,都会形成一个高品位的名流生活文化。也只有真正形成一种有底蕴的文化,楼盘价值才能历久弥新。没有文化内涵的豪宅区,早晚会没落或价值不定。其实,文化品位这种东西很难一蹴而就,需要时间,需要历练,需要培养,更需要坚持,最好再加上不懈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