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有文化的婚姻越无法偕老
国学婚姻
比起被附加了许多神秘、神圣、浪漫色彩的爱情,现代婚姻简直就像一个不值得一提的烂桃子,越来越多的人对它不屑。问问周围的人,你给自己的婚姻打多少分?十有八九的人会说,咳,五六十分吧,凑合着过呗!今年“情人节”,有家报纸的标题就叫:“那些花儿一朵也没有回家”,结了婚的人还在外面忙活呢,我还结它干吗?
爱尔兰的农民的婚姻至今仍由父母包办——他们的婚姻大致是幸福的,而且夫妇生活是贞洁的。罗素就此分析:婚姻幸福的条件之一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之间的差别小;条件之二,夫妇双方都不想从婚姻里获得更多幸福。比起得到的多,想要的少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条件之三,社会习俗的固定性,如果我们承认婚约是最终的和不可改变的,那就没有什么刺激能引起我们的幻想去迷失于婚姻之外,以为可以得到更心醉神迷的幸福。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追求了一个多世纪自由和解放并将其付诸实践的当代人,婚姻生活并不见得生活得比古代人更幸福。换句话说,中国传统文化里对婚姻和家庭的某些规范不见得只是束缚、压迫,很可能是幸福的保障——
(提话:从本质上说,婚姻从诞生那天起,就是一个“性”和“经济”的联合体。所谓“性”是指它属于生命本能的部分,也就是两个生物体之间的互相吸引,感性在其中占的比例很大,属于我们通常说的爱情的范畴;所谓“经济”则属于社会的那部分属性,它承担的更多的是社会的一份契约和责任,同时保证你享有权利,它的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公平,其中理性的比例要大一些。)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
——传统文化更能把握和面对婚姻的本质
“五四”以来的20世纪上半叶,我们一直特别强调爱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爱情曾“至高无上”。说实话,这种建立在自由爱情基础的婚姻模式让很多人吃尽了苦头。最有说服力的是他们建立的家庭都是在独立自由的旗号下走进婚姻的,可真正的家庭生活延续的一直是传统的模式,因为不管社会如何进步,中国人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所流行的依然是以孝为中心的儒家版本。这种伦理道德决定着我们对自己的家族负有道义上的全部责任,必须保持休戚与共的集体观念,也就是说,你嫁的不只是一个丈夫,而是一个家族,出嫁不光意味着你成了妻子,还是儿媳、妯娌、嫂子、舅妈……你要充当的不只是一个角色,而是所有角色,在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同时享有权利是婚姻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