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积极保护徽州古建筑 文物旅游彰显生命力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06-0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提起徽州古建筑保护,不得不提起一个国外友人的名字,那就是美国著名收藏家、后来成为黄山市第一批荣誉市民的安思远先生。

安思远先生早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专修中文,对东方的古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19岁开始涉足中国文物,与中国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逐渐成为一名中国文物收藏家和中国文化研究家,对中国有很深厚的感情。1991年,他第一次来皖南,看到这些古民居就发出了惊叹,并说这样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属于徽州,也属于全世界,他也有保护的责任。在呈坎罗东舒祠的修复现场,他为那雄伟的气魄和巧妙绝伦的明代建筑风格所陶醉。当得知国家文物局拨款20万元,只能对后进的宝纶阁采取除险加固的抢救性保护,而古徽大地上仍有一大批散发在民间的明清建筑因缺少资金加以维修、现已岌岌可危之时,他就萌生了捐资修复徽州古建筑的心愿。随后,他在香港发起成立了“中国文物艺术修复基金会”,通过拍卖收藏品、社会募捐聚集奖金等方式,先后捐资800多万元,为徽州区的呈坎罗东舒祠、长春社、五坊厅、西溪南的老屋阁及歙县郑村的郑氏祠堂的修复工程提供帮助。通过维修,这些古代宏建恢复了昔日的风采,保存了珍贵的古建筑标本,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考察,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许许多多徽州人对古建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认识,使人们真正认识到这些“古董”的价值,为开发徽州文物旅游奠定了基础。

觉醒与保护

其实早在安思远出资修复呈坎罗东舒祠之前,从国务院到地方政府就开始拯救徽州古建之举了。潜口紫霞峰下,明代民居博物馆的建设就是一个有力的说明。

众所周知,古徽州历史悠久、文风昌盛。特别是称雄明清数百年的徽商在家乡纷纷盛馆舍以广招宾朋,扩祠宇以敬宗睦族,立牌坊以传世显荣,为后代留下了大量传世文物和珍贵的古建筑,尤以明、清更具特色。由于历史、经济、自然条件等特殊性,徽州遗存的古建筑无论年代之久、种类之繁、数量之多、品位之高,都堪称皖南乃至全国的杰出代表。然而由于风雨的侵蚀,一些地表文物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保护一些年久失修、陈旧腐烂而又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筑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文物局、国家建设部历史研究所等部门领导多次考察后一致认为:“对一些典型而又不宜就地保护的明代民居,采取拆迁复原、集中保护的措施,既便于维修、管理又便于参观考察”。1982年5月,国家文物局将建立“明代民居博物馆”(俗称“潜口民宅”,又称“明园”)列入全国文保工作计划。

1984年,潜口明代民居博物馆在潜口紫霞山破土动工,1990年完工,当年底正式对外开放。工程总投资200万元,潜口明园山庄总面积26亩,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1988年元月,该馆还在建设中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优秀博物馆”,内有明、代最典型的各式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亭、古桥等古建筑群及距今五百多年的古树、古井、古匾,是研究中国明代古建筑史和建筑学的珍贵实例,被誉为“我国明代民间艺术的活专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和谐统一的典范”,著名古建筑专家、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先生曾叹之日:“观皇宫去北京,看民宅到潜口”。

可以说,潜口民宅的建设,不仅有效地保护了众多文物,而且唤醒人们的古建保护意识。

开发和利用

唐模村始建于唐、发展于宋元、盛于明清,是徽州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的文明古村。唐模以千年银杏之茂、修造“西湖”之孝、中街流水之美、“十桥九貌”之胜、名家碑刻之雅、同胞翰林之誉闻名遐迩,堪称徽州古村落的典范。

1995年夏, 唐模村村民依靠该村良好的生态和深厚的徽文化底蕴,在全市首开农民办旅游之先河。短短的时间内,唐模人把“农民办旅游”经营得红红火火。 外来资本及先进的管理理念让唐模这块“风水宝地”锦上添花:“安徽省文明旅游示范景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全国文明村”、“国家4A级景区”等一顶顶桂冠,让人憧憬唐模村的美好未来。

唐模旅游的成功开发,让呈坎人很快意识到:开发古村落旅游是既能促进古村保护,又能让村民致富的“双赢”选择。呈坎,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全村拥有宋、元、明、清等古建筑130多处;拥有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二十二幢建筑);是目前徽派古建筑遗存最多的村落之一。当地政府在开发“江南第一村”的同时,力促保护古村和建设新农村双赢。

2001年后,这个当年曾被朱熹盛赞:“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的古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到目前为止,除各级政府投入到呈坎的3000万元文物保护资金处,呈坎旅游公司还投入了3000多万元,完成了古村保护规划、村南水口的恢复、200多幢民居的“改徽”及大量的宣传促销等工作。旅游收入也由2003年的1万元提高到2007年的150万元。

旅游业的发展,使呈坎人更意识到祖辈留下的这个古村落的巨大价值。因而,在建设新农村的这一新的历史任务面前,呈坎村在古村落外围的龙盘山下划出两块地,让村民按照徽派建筑风格建设新村,这样使得古村落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相得益彰。

圆梦与憧憬

潜口明代民居博物馆的建成,成功地保护了一批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筑,创造被国家文物局誉之为“潜口模式”的文物集中保护样本,能不能也把一些不便于就地保护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清代建筑进行集中保护成了徽州人夙愿。

在徽州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下,1998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的“潜口民宅·清园”,成了潜口民宅·明园的扩建项目。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占地面积约为20亩,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工程建设者们采取异地搬迁,集中保护的模式,将散落在徽州各地的典型清代建筑进行搬迁和集中保护。清园内的古建筑有徽商住宅、官宦邸宅,书香门弟,也百姓民宅,此外还有古礼堂、古戏台、古收租房等。潜口民宅“清园”和“明园”相连,形成了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成为人们了解古徽州政治、经济、古建艺术、徽州民情、民风、民俗的“活专著”。潜口民宅景区自今年3月26日实行免费开放以来,景区旅游接待持续火爆,带动该区旅游快速发展。7月份,该景区增幅达222.29%,居全省第三。

随着文物旅游热的兴起,该区西溪南村、蜀源村、灵山村等多个千年古村都被外商看好。他们纷纷前来投资开发旅游,形成“名山、秀水、古徽州”的旅游构局,策应区委、区政府“休闲养生在徽州”的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散落在古徽州大地上的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等众多古建筑将新安大好山水装点得古香古色、风格独特。而今,人们倍加珍惜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和老天爷的恩赐,将地方特色浓郁的徽文化与大好的山水美景巧妙结合,做出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的大文章。“山上赏美景、山下品徽学”成为促销黄山旅游、打造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组合拳。

实践证明,徽州文物旅游具有恒久常新的生命力!徽州文物旅游的潜力来自于各级党委政府一以贯之的对古建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把开发徽州文物旅游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不失为建设和谐徽州的又一力举。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