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民间博物馆举步维艰
3月26日,淅淅沥沥的小雨不停地下着。偌大的阆中市民间博物馆内,仅有工作人员廖正华一人默默守候,檐雨滴成一帘沉重的叹息。笔者是近些天来“绝无仅有”的几个造访者之一。随着时间的悄然逝去,这座西南最大的私人民间博物馆,已是人迹寥落。
上万件文物、展品没人看“这两年多来已很少有人光顾,每天就我一人守候着这里的上万件展品。希望有识之士能助一臂之力。”廖正华无奈地说。
廖正华是这座博物馆创始人王大伦的妹夫。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王大伦是阆中有名的千万富翁。1997年底,他关掉公司,专心从事文物收藏、保护工作。几年下来,收集到各类文物、工艺品上万件,其中有全国仅存两件的汉代龙手双耳提壶。随后,又自筹资金给这些文物安了“家”。
2002年初,博物馆一期工程完工,红墙绿瓦,富丽堂皇。然而,当年3月,56岁的王大伦不慎从二楼摔下来,永远离开了他的宝贝。
“尽管现在博物馆收益还不如种菜,但我们还是要苦苦支撑下去。”廖正华告诉笔者,为继续王大伦的事业,王家儿女推举老大王治民继任馆长。由于缺资金,王治民惨淡经营,在博物馆勉强辟出6个展厅。笔者在现场看到,展厅没经过任何装修,展台更像菜市场的菜摊摊———文物就像南瓜、白菜一样摆在破旧的“柜台”上。
“本应有玻璃柜将文物罩住,但确实没钱。”尽管如此,还有1000多件瓷器、铜器上不了“柜台”。这些年来,王治民希望依托现有的博物馆和收藏品,通过招商引资解决困境。然而直到现在还没有什么结果。
民间博物馆在“套票”外位于古城南街的“天书奇石馆”同样人迹罕至,异常冷清。馆主戴志中回忆起两年前游客接踵而至的情景时,显得落寞黯然。
今年50岁的戴志中是遂宁人。从1985年开始收藏“有意思”的石头。为找寻奇石,这些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新疆、西藏,涪江、岷江、大渡河、金沙江畔,都留下了他的身影。2004年,戴志中花了几个月时间,把收藏的1000多块奇石搬到阆中,与妻子一道在南街开办了天书奇石馆。随后展出的“石头裸男”轰动一时。吸引了国内外媒体以及天南海北的游客。
“然而好景不长,自阆中景点实行套票以后,我这里生意就逐渐下滑,现在很少有人光顾了。”说起今天的困境,戴志中很无奈。“纳入套票的景点都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宣传等很多方面占绝对优势。这么多年来,我把所有的心血都‘浸’到石头上去了,根本没有钱去搞景点的包装,也没有能力投入营销……”
据了解,阆中市民间博物馆、天书奇石馆的困境并非特例,目前阆中30多家民间博物馆集体陷入发展困境。何去何从,成为摆在它们面前很现实的一个问题。
突围还需各家扶一些有识之士指出,有关部门应大力扶持民间博物馆业的发展,使之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学家龙显昭教授认为,除放宽对民间博物馆的限制外,还应该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美国对于私立博物馆,有比公立博物馆更高金额的免税支持,这些政策积极促进了美国博物馆业的发展。龙显昭建议,民间博物馆应该走更加专业化的道路。目前不少民间博物馆并没有明确的收藏主题,遇到什么就收藏什么,而没有特点就很难吸引参观者。
“民间博物馆需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但也不能坐等捐助。”张建勇是当地有名的收藏家,他把收藏的字画、老门窗、太师椅、汉砖等巧妙地布置在自己的“张家小院”内,使小院“本身就成了一件充满人文情怀的作品”,吸引了众多游人纷至沓来。张建勇认为,利用古城中一些生活气息较浓郁的古院兴建民间博物馆,也是可借鉴的发展路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