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农家乐”别少了“农”味
近日,一位乡下亲戚告诉我,他们那里自然风光好,土特产多,前几年“农家乐”十分红火,游客络绎不绝。但去年建了豪华宾馆、修了雕塑广场、请了高级厨师,游客反倒减少了,村里人不明白这是咋回事。的确,笔者也发现,一些地方在开发“农家乐”时,一味地模仿城市的风格:茅草屋改建成豪华宾馆,羊肠小道扩建成水泥马路,农家饭菜也换成了高档佳肴……
近年来,“农家乐”因其具有开发难度小、见效快、风险低、适应大众消费的特点,在各地农村蓬勃发展。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年接待客人数已经达到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选择“农家乐”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农家乐”旅游市场。但由于缺乏创新理念、科学规划和政府引导,不少“农家乐”旅游项目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出现了盲目发展、功能雷同、效益低下等现象。
笔者认为,“农家乐”的根就在一个“农”字,乡村唯有美丽的田野,如画的山水,淳朴的乡味,才是城市人向往的旅游亮点。事实上,不论是哪座城市,其繁华程度都远远胜过乡村。所以要想“游”活“农家乐”旅游经济,就得发挥农村自然景观和乡土文化的优势。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备乡土气息。迎合游客的尚“土”心理,在乡村风光、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上做足文章,把农家的特色有机地融入自然风光之中,融入到民风淳朴、幽雅清闲自在的山川田野之中,真实体现回归自然的真谛。要突出地域特色和产品特色,防止产品同质化和雷同化。即便是为了提高旅游品位,也应当以“农”为本,切莫游离了乡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