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旅游发展“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
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就是以市场营销为中心。并不是好的景区就有人来,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都要把营销作为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济源旅游存在的三个问题,但并不是说他就没有吸引力。他在具有吸引力的同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现在搞旅游营销的条件完全具备。我们要把旅游营销作为“一个中心”来抓,要坚持不懈地抓,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说搞一次成功的推介,搞一次成功的活动,人气就烘托起来了,不是这样。
三个支撑点
第一是体制机制的转换。今年在旅游体制上要有大的动作,总体方向就是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必须建立多元的投资主体、投资结构。用市场的方式为景区注入新的活力,这是一个方向。当然每个景区都有区别,王屋山、九里沟、五龙口这可以作为一个类别来做,小浪底怎么做,济渎庙怎么做,新建的景区怎么管理,投资主体从哪里找,采取什么样的合作方式。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方案,但是还需要逐步探讨、研究,使之更加完善。
第二个支撑点就是文化开发。文化开发的问题并不复杂,就是如何使隐性的东西使他提到显性来。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讲半天,看半天。地质专家到山上随便拿起一块石头可以看半天,非常兴奋,一般旅游人则不懂,因此学术价值和旅游价值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把沉淀的东西显性化,让大家一看就知道,能够感受到气氛。所以说王屋山没有香火,就缺一种味道,缺一种香火的味道王屋山的道教文化就显示不出来。小浪底的水文化如何体现,卢仝、荆浩这些知名度非常高,局部知名度非常高的人物如何放大,在市区建立什么样的场所把这些东西综合进来。济源各景区局长到北京搞促销,北京几家旅行社经理说,济源是块净土。这话表面一听,是在表扬,其实仔细一想,说明旅游市场规模不够。什么是净土?就是既没有黑导,也没有拉到一些商店强买强卖、欺诈游客。这就是说我们的旅游产品、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的商品很少。我们也没有建立一种机制,让游客能够领略济源的文化。这一点上讲,我们的任务就是使一些隐性的、厚重的文化显性化。包括济渎庙这个地方,我们吆喝了几年,院子也整理得很好,但是空空如也。那些专家听了讲解非常兴奋,但是普通老百姓20分钟转了一圈,什么也没有。如何把旅游和文物价值结合起来,这是一个矛盾。
第三个支撑点就是景区建设。无论是体制、机制的问题,还是其他问题,景区建设还是少不了,如何拉长游线,如何整治环境,如何打造精品景区,如何建设景区的精品区域,这些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