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06-0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

近年来,按照《武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要求,武威市成立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专家委员会,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立市、县区保护名录。截止目前,各县区政府公布第一批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40项,市政府公布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1类30项,市、县区两级保护名录体系初步形成。凉州贤孝、武威宝卷、凉州攻鼓子、华锐藏族民歌等四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凉州贤孝、武威宝卷、凉州攻鼓子、华锐藏族民歌、土族萨格尔等五项被列入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同时,结合“文化遗产日”活动,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大型宣传展示活动,营造了浓厚的遗产保护氛围。

虽然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许多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传承和保护,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一是缺少资金支持,工作开展困难。长期以来,“非遗”保护缺乏专项经费支持,投入严重不足,无力购置基础设备,普查工作受到很大制约,进度和质量也难以保证,特别是在申报国家级、省级保护名录中,在申报效果上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二是传承后续乏人,延续不容乐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之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逐步变得淡漠,许多民间艺术属独门绝技,口传心授,现在的艺人多为年事已高的老人,一旦这一人群的自然死亡,传承问题将无从谈及。三是业务素质不高,发展提高受阻。目前,“非遗”保护人员业务素质普遍不高,现有水平难以满足工作需要,对“非遗”保护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

下一步的措施:一是积极申报争取国家级、省级保护项目资金支持,争取各级政府专项经费投入,逐步改善现有设备条件,建立健全市、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数据库。二是强化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制定和实施“非遗”保护中长期教育与培训规划,分级分批对不同类别的人员进行教育培训,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学科和多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传承人才教育培训机制等。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非遗”保护氛围。四是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体系,加强对外交流,扩大对外影响,为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