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三景点缘何“弃商从文”
2008新年伊始,合肥一些著名景点陆续开展相似的动作:清退与景点不很和谐的商业氛围,推进文化环境建设。这阵新风至少要吹过三个景点。
景点“弃商从文”
1月1日,“下海”多年的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肥市城隍庙正式“弃商从文”,建成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打造城隍庙商场的“文化绿洲”、凸现文化活动的公益性。古庙原来拥挤的商铺统统退场,之后再迎来的熙熙攘攘人群将不再是商家和顾客,而是演员和观众。
1月8日,大蜀山森林公园开始“净山”——山上蜀峰亭、发射塔下集中的摊点被大规模清理。据称,山上固定摊位都被“请”下大蜀山,这在近30年来尚属首次。如此一来,山上仅剩下满眼林木、山石供游人欣赏。同样是1月8日,合肥市园林局通过媒体发布,逍遥津公园南区景观改造方案已获批准,公园南门外西至市园林局、东至环城东路约17500平方米的区域将实施拆迁。商用场地和办公场地的建筑拆除后,原地将进行绿化和亮化。
城隍庙、大蜀山、逍遥津都可谓是合肥市代表性的文化旅游景点。新年刚开始,3处景点几乎不约而同地逼退原有的商业气息,而“退商”之后的景点中,游人领略更多的应该是优美的环境,文雅的氛围。
捧上“文化大餐”
合肥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因何频刮“弃商从文”之风呢?
答案很可能在于,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提高,目前的文化“供应”档次已难使他们得到满足。为解决这一矛盾,政府正通过加大文化事业经济投入的方式,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树立城市文化旅游的新形象。
不过,“商退”和“文进”并非绝对的矛盾关系。低层次、无特色的商业活动因对文化旅游的价值损多益少,自该远退;而诸如传统小吃、特色商业以及文化商业活动就不该一并摒退,因其对文化旅游有加分作用,更须以灵活方式来补位。毕竟,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等景点,在文化旅游和特色商业、传统小吃以及民俗活动诸方面的融合上已有成功经验在先,值得合肥市的诸多景点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