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行记(四)——米兰、都灵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10-01-0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米兰:邂逅达·芬奇

我们直奔米兰大教堂而去,大教堂不仅是米兰的象征,也是米兰的中心。这是一座哥特式建筑,历经500年才完工,被誉为意大利最壮丽的哥特式建筑。数以百计的尖塔耸入云霄,白色大理石外墙上雕刻着数千座雕像。内部空间宽广,阳光透过窗上美丽的彩色玻璃镶嵌画射入,光线朦胧,充满庄严的宗教气氛。前段时间意大利总统贝卢斯科尼就是被米兰大教堂的模型击中而鼻骨骨裂,两颗假牙被打飞的。

背靠大教堂,右侧有很高、很美的依曼纽尔二世连拱廊,也是名品汇集区,商店林立。人行道上马赛克的图案都很精致,其中在中心圆顶下方的地上有用马赛克瓷砖拼成的一只牛的图案,牛的尾部有一个小洞,这是人们踩踏的结果。据说用一只脚的脚后跟踩上转3圈就会交好运。于是可以在这里看到各国游客排着队踩牛尾的场景。穿过这条通道来到斯卡拉广场,对面是著名的斯卡拉歌剧院,广场南面的是列奥纳尔德·达·芬奇的雕像。达·芬奇曾于1482至1499年期间在米兰生活。

非常庆幸在马里诺宫领略了达·芬奇的真迹。排了队进入展厅,可以近距离欣赏到现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的油画《施洗者圣约翰》。这是达·芬奇去世前不久完成的画作,取材于圣经中的人物:布道者约翰奉上帝之命,将为耶稣施以洗礼,当他舀起约旦河的圣水为耶稣洗礼时,天空突然豁然开朗,有一鸽子形状的圣灵显现在被启开的天空中。从此约翰紧随耶稣布道,得名“施洗者圣约翰”。画面上,漆黑的背景上,施洗约翰上身裸露着,而整个身子没入黑暗里,只有从右肩到胳臂、脸部、右手以及隐约可见的左手,暴露在照明之中。施洗约翰头发长而卷,宛如一个青年牧羊人,他一手拿着十字架,一手指向天空,脸上露出狡黠而神秘的微笑。网上查了这幅作品,有人说画中那男女莫辨的圣约翰美丽却妖冶,是以与达·芬奇保持了20年暧昧关系的男学生Gian Giacomo de' Caprotti为原型的。又给这幅画增加了一层新的朦胧色彩。虽然是对公众免费参观,马里诺宫的展览工作做得非常精细,参观者被分成十名左右分批而入,只能单向通行。进入展厅后,首先有人对作品加以介绍,只可惜是意大利语的。之后进入展览厅,画作被单独挂在一面洁白的墙上,灯光下,圣约翰的皮肤纹理清晰可见。参观完画,有一个展厅在放映着意大利语的电视片,介绍达·芬奇和他的作品。走出来在一个小小的书店,可以买到有有关达·芬奇的书。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前人艺术的魅力,让历史灵动起来——这不正是最好的传播和传承吗?

创意都灵:看埃及博物馆

在淅淅的小雨陪伴下,我们来到都灵,这个意大利的第三大城市,以汽车制造业闻名于世,菲亚特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据说都灵地铁不发达的原因,就是因为菲亚特公司担心地铁发展对公司造成负面影响而强烈反对,可见大公司在当地的影响力。

傍晚撑起伞,沿着繁华的罗马大道前行。罗马大道集中LV、GUCCI等世界知名品牌专卖店,店内橘色灯光透过漂亮的橱窗照出来,让人心里暖暖的。串串闪烁的彩灯或者是鸽子、小鱼等小动物图案,或者是圆形、心形的几何图案,整条马路都生动起来。在一家歌剧院的门口,高高地路灯投射在路上形成各种图案。一些顽皮的孩子在图案间蹦来跳去。顺着罗马大道一直向前,直通最大的广场圣卡罗广场。

很遗憾没去成都灵大教堂,这个建于1498年的教堂不是很大,却因其内保存有基督教的圣物“耶稣的裹尸布”而闻名世界。这是一块亚麻布,有耶稣全身影像,尽管真假尚无定论,但它还是被当作基督教的一个特殊物件来收藏和尊敬,意大利将之视为国宝。

走马观花用三个小时参观了都灵埃及博物馆,世界第二大的埃及博物馆。博物馆收藏有近3万件珍贵文物,记载了古埃及由旧石器时代到科普特时代的文化和历史, 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一些罕有藏品,如浮雕、画布、至今保存完好的坟墓及Ellesjia岩石神庙。博物馆建馆于1824年,首批藏品是当时萨沃亚家族的Carlo Felice 从法国驻埃及总领事皮埃蒙特人Bernardino Drovetti 手中购买来的,之后又陆陆续续新增了许多考古挖掘出土的珍贵文物。整个博物馆的中心馆藏作品, 即Drovetti收藏品,共计8000多件作品,主要包括一些雄伟的法老雕像、莎草纸、墓碑、石棺柩和木乃伊、青铜物器以及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咒符、珠宝首饰。还发现了最早的皮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收藏品为法老Ramesse二世的雕像。

有幸看到了一幅“死者之书”。古埃及人认为人死后必须经过尼罗河神奥西里斯的审判才能得以安息。为了让死者的灵魂通过这种审判,死者的家族就要编写赞美死者生前功德的诗歌、祷文、辩词与咒语,放进死者的棺内,以安抚死者的灵魂。这种“死者之书”,往往绘有图画,制作精致。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十九王朝时期的纸莎草纸“死亡之书”,于1899年被英国考古学家弗林德斯·培特里在考察卡洪城遗址时所发掘。 埃及盛产一种植物纸莎草,其茎可以剖开展平,拼接后即可书写,便成了最早的纸莎草纸。这幅“死者之书”用图画描绘了冥神奥西里斯对死者审判的经过。在这幅画的下面,兽头人身的奥西里斯在掌管人生的天平,那个具有鹰首的怪物在记录死者的功过。左侧的白衣人是死者的家属。周围的象形文字,则记述着死者生前的功德。实质上,死者之书就是奴隶主阶级企图把生前的权贵继续延长到死后的一种思想反映。

在意大利欣赏着古埃及的灿烂文明,惊喜之余是感慨,想想有太多中国的古董流落海外,有点儿“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悲凉。

一首首动听的小夜曲,一幅幅五彩的油画,一尊尊高大的雕塑,一座座精美的教堂……意大利的角角落落无不散发着浓郁的历史韵味,像旋律般婉约舒展,像烟雾般弥漫聚散,夜色灿烂中让人放纵思念。

(米兰大教堂)

(《施洗者圣约翰》)

(都灵的夜色)

(埃及博物馆狮身人面像)

(都灵埃及博物馆中的部分“死亡之书”)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