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风”旅游将再次“发力”
“皖北风”旅游启动两个月以来,“皖北风”游客总数已近3万人次。记者从日前召开的“皖北风”——百团万人游皖北大型营销活动总结表彰座谈会上获悉,年关将至,皖北旅游第二阶段大型营销活动——“皖北风——民俗皖北·虎年春节”目前也正在筹划中,“皖北游”将再刮“劲风”。
皖北游“揽客”近三万
今年10月5日上午,充满浓郁皖北色彩的大型花鼓戏在合肥市天鹅湖广场上演,由省旅游局联合合肥市及皖北6市2县政府共同主办的“皖北风——百团万人游皖北”大型旅游营销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据了解,作为安徽省三大旅游板块之一,以阜阳、淮北、淮南、宿州、亳州、蚌埠、凤阳、寿县为主的新皖北旅游板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优美宜人,历史遗存星罗棋布,既有独特的帝王文化,又有悠久的道家文化;既有浓郁的饮食、医药养生文化,又有花鼓灯、五禽戏等地方风情文化。区域内现有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5处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2个国家级红色经典景区和6个4A级旅游景区。皖北与河南、山东和江苏交界,1~2小时经济圈内有将近1亿人的旅游消费市场。
据介绍,为配合此次活动的开展,吸引广大游客前往,皖北各地旅游景点、酒店都纷纷推出了系列优惠让利措施,各地还分别举行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在启动仪式当天,近20辆旅游大巴车和百辆自驾车满载近千名游客向皖北各旅游目的地进发。
省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皖北风——百团万人游皖北活动”自10月5日正式拉开帷幕后,各主要组团社累计组团640个,游客总数近3万人次,其中两日游团114个,游客4870人次。
表彰会上,来自皖北6市2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省内主要组团旅行社代表、皖北各地旅游企业代表及皖北风宣传营销联盟成员等进行了座谈交流。会议还对活动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对组团旅行社进行了组团奖励兑现。
“年字号”游线将“亮相”
据介绍,2009年我省调整旅游发展思路,积极打造新旅游圈,着力构建大皖南国际性旅游区、泛巢湖国家级旅游区和新皖北区域性旅游区“三大板块”。在此基础上,还着力建设合肥、芜湖、黄山“三大旅游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了一批面向海内外的旅游目的地和特色旅游产品群。
省旅游局有关人士表示,皖北区域辽阔,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和人口都占到全省的近1/2。皖北经济和旅游又都是全省相对落后地区,但同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作为农业大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巨大。今年下半年以来,省旅游局强力掀起了一场皖北旅游发展热潮。
在本次座谈会上,省旅游局局长胡学凡表示,皖北风第一阶段活动取得了成效,但也从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和不足,如皖北旅游主题形象不突出,个别景点环境卫生状况不如人意,有些接待设施和交通标识不规范,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亟待加强等。
据介绍,随着春节的临近,省旅游局已着手牵头开展第二阶段大型营销活动——“皖北风——民俗皖北·虎年春节”。第二阶段活动分别将在腊月、春节、正月三个时间段举办三大主题系列活动,即置办年货、温馨除夕、民俗风情。另外,即将举办的全省冬游产品推介会,也将重点推广黄山和皖北的冬游产品。
皖北游还需“再发力”
从“皖北风——百团万人游皖北”活动到“皖北乡村旅游发展论坛”,再到“皖北风——民俗皖北·虎年春节”,皖北旅游正蓄势待发,迅速崛起。
针对皖北旅游,省城一家旅行社负责人表示,旅行社主推成熟的产品线路,皖北文化底蕴丰厚,但老庄哲学、建安文学等大都“有说头、少看头、缺玩头”,难以引起游客兴趣。另一方面,皖北主流景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有限,缺乏像黄山、九华山那样的龙头景区。因此,皖北地区的旅游开发不能面面俱到,需要重点打造一张王牌,从而实现以点带面、辐射联动。
“皖北旅游是个整体,做好区域合作这篇文章至关重要。”省旅游局有关人士认为,皖北六市要合力构筑大旅游圈,资源共享、互送客源,形成旅游要素的聚集效应。同时,不能满足于区内合作,六市要跳出皖北,研究皖北;面向周边,利用周边。特别要加强与省内泛巢湖、大皖南两大旅游板块的合作,加强与中原文化圈的合作,加强与东部相邻区域的合作,加强与大别山旅游区的合作。
据悉,皖北旅游是安徽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今后,省旅游局将从四个方面加快破题:突出“点”的建设,开发优势资源,建设精品景点,解决“有讲头没看头”的问题;加快“线”的培育,重点打造几条精品线路,解决“有珍珠无项链”的问题;加强“极”的功能,完善城市旅游集散、休闲娱乐、商务信息等功能,解决“支撑不足”的问题;推动“圈”的构建,大力构建皖北各环城市休闲旅游圈、皖北区域旅游圈、大淮海旅游圈等。
同时,皖北各地要建立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模式,探索资源一体化管理,要加快建设建成一批重点旅游项目,争取做到皖北“县县有三星级饭店”,推动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电子商务、视频展示等平台建设。加快振兴县域旅游,培育特色旅游乡镇村和精品旅游线路,推出一系列的宣传片、宣传口号、宣传折页、品牌展会、节庆活动,进一步改善旅游市场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