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扬:登山是我一生的选择
1958年,23岁的袁扬已经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两年了。她经过一段时间基层锻炼后,又回到了学院里做助教工作,同时学习俄语,准备到苏联留学。
去苏联留学在当时是许多年轻学生的梦想,但只有少数极其优秀的学生才有这个机会,袁扬是其中之一。
可是,在年轻同伴们羡慕的眼光中,袁扬却作出了另一个选择,也是她一生的选择。
香山训练班到学院里招学员,挑选的是应届毕业生,没有袁扬的份。可是她听说了以后,就赶忙去报名,说什么都要参加。领导看她的积极性这么高,而且成绩这么优秀,就收下了她。
袁老和我说,当时自己也不太清楚登山是什么活动,觉得应该很有挑战性。更重要的是,自己可以随队去四川、西藏等地进行侦察,当时很多偏远地区的地质情况都是一片空白,所以她很想去看看,去了解那里的情况,这样也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到了训练营后,教练看袁扬的身体素质很好,就不让她搞业务了,专心成为一名登山运动员。袁老说,“我就是这么进的登山训练班。第一期学员共有6个女生,有我一个。”
在香山训练班结束后,袁扬被派到苏联学习登山技术。1958年8月10日,袁扬等4名女队员随队登上海拔5120米的七一冰川顶峰,创造了我国女子登山运动最早的高度纪录。这次登山,也标志着中国女子登山运动的诞生。
袁老说,第一次登山,觉得很有趣,我们几个女队员的兴致很高。不过也有高山反应,我不太严重,从登顶到下来,都很顺利。
之后9月份随队和苏联登山运动员一起攀登海拔7134米的列宁峰,攀登到6900米时,只剩下三名女运动员,分别是袁扬、周玉瑛和姜媖。到达这一高度后,天气忽然变坏,刮起了暴风雪,能见度非常低。当时,她们三个的体力都不行了,而且在这种气候下,坚持登顶会遇到危险。于是,她们决定下山。虽然没有登顶,可是登到6900米的高度在当时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了,全世界只有8名女队员到达过这一高度。
为创造女子登山最高纪录,中国登山队将目光投向了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山。袁扬作为运动员代表宣誓,一定要完成任务,登山顶峰。
这次攀登的过程遇到了不少困难,攀登的第二天,一股低气压从里海方向袭来,慕士塔格山雪线以上顿时大雪纷飞。此时能见度不超过50米。当晚,狂风暴雪就席卷了整座山峰,登山队员设立的帐篷差不多都被雪埋上了。
由于气象预报预测好天气随后到来,因此登山队没有停止攀登的脚步,决定继续前进。
虽然天气转晴,可是风依旧很大。到海拔7000以上后,多名队员出现了高山反应,其中部分队员高山反应尤其严重,有的队员倒下后站都站不起来了。西藏女队员因为缺氧和低压,都呕吐不止。
在攀登过程中,不断有伤病队员被送下山去,当队伍突击到7500米的时候,副队长袁扬忽然倒下了。
队友发现袁扬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就像睡着了一样。他们赶紧过来把她弄“醒”。其实袁扬心里面很清醒,只是体力跟不上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她不让人扶,挣扎着用冰镐支撑起身体,继续向前移动。可是,刚走了十几步,又倒下了。她挣扎着还想起来,跪着一点点往前挪。许队长见状,赶紧阻止了她,并派指导员王凤桐将她送回营地。令人遗憾的是,袁扬只差46米就登上顶峰了。半夜的时候,她被送回营地。
袁老回忆说,我把手套和鞋脱下来一看,手和脚都冻伤了。即便是在雪地里休息的时候,手和脚也要不停地动,增加热量。自己的冻伤,就是因为坐在雪地里迷迷糊糊的,忘了搓搓手、动动脚。
登上顶峰的8名女队员分别是周玉瑛、王义勤、丛珍、王贵华、西绕、潘多、齐米和查姆金。在峰顶,丛珍高举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镜头被队长史占春用摄影机记录下来,这也成为了中国登山史上一个经典的瞬间。
1961年时,北京举办了第26届乒乓球世锦赛,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举行的第一次大型国际赛事。与此同时,中国登山队开赴新疆,准备攀登海拔7595米的公格尔九别峰,争取再创女子登上高度的世界纪录。
袁扬先是带领侦察组侦察了该峰。他们发现,这里和1956年攀登的冰川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那一次是横切登上顶峰,而这里却不能这么走,这里的冰川变化很大。
最后决定,从山脊上直接攀登,进行两次行军,突击顶峰,并在6800米处设立了一个急救站。
这并不是一次成功的攀登,虽然有5名运动员成功登顶,但也有5名运动员永远地长眠于那里。登山过程中,遭遇了极其恶劣的天气,很多运动员出现冻伤情况,其中包括袁扬。还有部分运动员得了雪盲症。
袁老回忆说,自己上到7200米的时候,就再也上不去了,高山反应非常严重,恶心,吐个不停。下来后就听说,有个队员掉进了冰川裂缝里,费了好长时间才把他拽上来,不过抢救无效。
由于冻伤,不能马上到很热的地方,因此袁扬在当地住了一段时间后,才回到北京。之后,她就坐进了登山处办公室,后来转到了球类司。
袁扬的登山记录虽没有登上珠峰那么辉煌,可她作为中国登山运动的元老,为这一事业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1958年到1961年,袁扬一直是女子登山队的队长。在两次重要的登山中,她都没有到达顶峰,这与她过多参与侦察极其相关任务有关。差不多每次任务,她都要参加,使自己消耗了过多的体力。
袁老对我讲,应该把她的一些经验说出来与大家分享。首先,组织登山队,队员需要精干。因为人多了行动就慢,出发也晚。其次,应该早出发,即便是在夜里出发都可以,早宿营。在山区里,天气的变化太快了,容易出现事故,1961年登公格尔九别峰那次,就是出发太晚。另外,保持队员精干,也要根据队员的生理指标,在任何高度上,脉搏超过每分钟100次的队员,就不能再上山了,否则容易出现意外情况。
去年刚过七十大寿的袁老,现在的身体情况很健康,退休后每周都要登两次香山。她说,虽然自己不在登山队很多年了,可还是感到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那天采访结束后,我送袁老离开杂志社的时候,发现她步履矫健,比年轻人走路还轻快。
登山者网授权户外资料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