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7546米-2003慕士塔格图片报导(一)
斑竹的话:非常抱歉这个图片专辑拖了一个多月。在很多朋友的催促之下,今天终于大功告成了。原因一是俺越来越懒惰,二是图片拍得不怎么样,我懒得献丑。本来我对这次摄影任务寄予了很大希望的,我一直都称自己是随队摄影师,省得爬到一半就撤让人笑话,呵呵。我想了一下, 有一堆借口:一是气温低,相机经常被冻住,二是气温低我们都戴着大手套不便拍摄,三是C2以上我人都死了一半,所有摄影装备都扔下,手里只有一个傻瓜机。。
2003年8月1日下午3点半,新疆穆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我终于爬到这个大王八的头上了!眼泪几乎下来。真他**不容易,从7月15日进大本营到登顶,整整17天的挣扎。
全是由西藏开始的。去年5月西藏阿里冈仁波齐转山是我和冰雪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震撼之余我决心要爬一座雪山。哪一座?在冈仁波齐海拔5700的卓玛拉山口我高山反应严重但还是撑下来了。我决定跳过6000米高度,找一个7000米级的。然后我在新浪山野论坛看到新疆乌鲁木齐登山协会2003穆士塔格登山队正在招募队员。就是她了。以穆士塔格7546米的高度,尚不需要氧气瓶,攀登的难度也不大。let me have a try.
本来应该在登山开始前两个月开始体能训练,我因为懒,基本上就没练什么,想凭运气上山赌一把。后来的实际攀登情况却让我大倒苦水,只恨爹娘少生了一个肺,要是有三个肺就好了。是的,穆士塔格攀登难度不高,连冰镐都用不上,但是要命的是海拔高度。 7546米已经接近不用氧气瓶登山的极限,珠穆朗玛一般是在7790开始使用氧气瓶。
图一:从距离大本营8公里的地方看穆士塔格。这里也是租骆驼扛货,我们开始徒步前往大本营的地方。大约海拔3400米。2003/7/15,佳能EOS30 with EF28-135IS lens on Fuji Provia100F film.
不光是我,全队13人每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山反应。还没开始正式登山,7月15日下午我们租的车到达离大本营8公里处,这8公里徒步行军就走趴下几个。8公里虽然不远,但是海拔上升有1000米。上气不接下气的王琳半开玩笑的对队长说:退我一半钱让我回家吧。
最大感受:登山是自虐的最佳选择之一。现在如果有谁说穆士塔格随便就上去了,一点也不难,我会跑过去扇他一巴掌然后请他自己去爬爬看。我永远忘不了在雪线以上因为缺氧而拼命挣扎的感觉。无数次想撤下去再也不干了,最后都挺了过来。最难忘的是7月28号,在大本营,我的左脚弓莫名其妙的肿大起来,而且越来越严重,到晚饭的时候连鞋子都穿不进了。可能是因为连续十多天的长途拉练导致的。用了膏药和喷雾剂可是根本就没用,一站起来就疼得我直咧嘴。领队杨春风说:如果明天早上还是这样你就不用上了。
真是叫人绝望和伤心。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受了这么多罪,偏偏在这最后关头走不了。晚上我一个人躺在帐篷里,默默的眼泪流了下来。我祈祷明早能好一点,至少让我能穿上鞋。想起了队友八戒(钟承湛)对我说的话:明天试试,看能不能咬牙到C1;到了C1就能上C2, 上了C3就是爬也要爬上去。
早上,我硬挺着出发了,虽然左脚一点也使不上劲。所以, 从7月29日大本营出发,8月1日登顶,一直到8月2日撤回大本营, 我都一直一瘸一拐的象个残疾人。打断牙往肚子里吞,这不是自虐是什么?
在城市里面呆得麻木和无聊了我们需要寻找点刺激,或者叫寻找反差。随着中国人收入水平的提高,登山运动会越来越流行。深圳和北京等地区已经走在了前面。雪山是洁白的,但是来登山的人不一定。爬山的人多了,林子大了, 什么鸟都有。有的人所表现出来的自私甚至缺乏基本道德很让人恶心。北京老张今年50岁,是我们队里年纪最大的,下山后在酒店聊天时他说:我原以为登山是很神圣的活动,但没想到**也这么爱登山呀。大家都爆笑不已。
图二:从卡拉库里湖畔看穆士塔格峰。佳能EOS500 with EF28-135 lens.
这次我这个从来没上过雪山的菜鸟成功登顶充分说明了上雪山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任何身体没有什么大病的人只要有两个星期的时间来适应高度,都可以尝试7000米级的山。当然, 还需要毅力。上了7500米, 男子队员就是国家一级登山运动员,女子就是国家健将级,所以我觉得去爬雪山是获得高级运动员称号的捷径,有点投机取巧的味道。
登山,特别是高山, 对环境的破坏是触目惊心的。垃圾很难带下来, 基本上所有的垃圾包括电池都是就地掩埋。还有不少人随地乱扔垃圾。本来在家里我也是环保主义者, 连个烟头都要装在口袋里,但是一到了雪山上, 因为缺氧,俺实在没有力气顾环保,到了后来很多垃圾也心安理得的到处扔了。当然, 可以多请藏族向导或者夏尔巴人来扛垃圾下来, 但是我们没有足够的钱。
图三:从卡拉库里湖畔看公格尔(7500)和公格尔九别峰(7700)。佳能EOS500 with EF28-135 lens.
补充一点, 除了毅力, 登山还需要运气。这主要是看天气状况。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你准备再好但如果遇到暴风雪也只能认倒霉。这次我的运气特别好,穆士塔格连续晴了20天,雪量少,C2以下都不用踏雪板。然后是我们登顶的时候天气特别好。我本来的目标是C3,没想到一咬牙就冲上了顶,实属万幸。
还有一点就是要有时间, 7000米以上的山需要一个月,8000米以上的需要两到三个月。还要有一点钱。这次登山,我连路费一起总共花了人民币一万八千。
8000米以上的山如果没有赞助商较难靠个人的力量爬上去。这次穆士塔格之行也许是我个人冒险旅行的终极。我之所以称之为旅行而不是登山是因为我从来就是一个旅行摄影者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登山者。从去年的西藏到今年的穆士塔格,我到了很多人迹罕至的地方,有些地方可能从来没有人去过,如江不拉克冰川的某些冰塔林。看够了震撼的风景,真的不想再多看雪山了。也看多了很多简单的完全不同于城市人群的生活。巨大的反差叫我很不适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是太适应了,我不再感觉有什么反差。Life is the same everywhere.
图四:从大本营用135mm焦距拍摄的杨不拉克冰川的落日。佳能EOS500.
真的够了, 看风景已经让我不再兴奋。真正的有心人不用到处旅行追寻反差来让自己从无聊的城市生活中超脱出来。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我也许将从户外旅行摄影撤退了。我想开始学钢琴,以及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天文观测。看星星让人平静祥和。
图五:在大本营用300毫米长焦拍摄落日时分的C1。可以勉强看到很小的帐篷。
图六:大本营到C1的部分路线。 注意左下的3个人和右上的小帐篷。一路全是碎石头, 我走得都快变态了。图片所示的部分只是实际路程的约1/4。最快的人3个小时, 最慢的走了7个小时。
图七:大本营生活。连电视机和DVD都有, 我们的大本营是山下十多支队伍里最腐败的之一。正在写日记的是成都的女队员陈芳芳,看电视的是两位藏族高山向导。
图八:C1到C2之间的巨大冰峡谷。有两种登山方法。一种是阿尔卑斯式,即到了大本营后就一路不停的往顶峰冲然后迅速下撤。时间短,速度快,但是危险性也大,由于没有时间适应高度变化,容易导致致命的高山病如肺水肿脑水肿。 6500米以上的山一般采取沿途扎营围攻的方式。我们的大本营海拔4400米,顶峰海拔7546,中间我们建有三个高山营地C1,C2,和C3。C1海拔5500,C2海拔6350,C3海拔6950。从7月15日到7月27日的十多天时间我们一直都在大本营和C2中间来回拉练以适应高度。每两个营地之间一般要走4到8个小时,这样的艰苦拉练非常让人变态,能把人走出幻觉。
实践证明辛苦没有白费,由于有充分的时间适应了高海拔,此次活动最后取得了出色的战绩,全队除大本营厨师外,13名队员,两名协作,两名领队,共17人分两组于2003年7月31日和8月1日全部登顶,8月3日全部队员安全下撤回到大本营。
队员名单:石欣(深圳) 张德仲(北京) 王今书(北京) 吴小岚(女贵州) 黄家全(深圳) 王晓林(深圳) 蒋峻(成都) 王琳(武汉) 钟承湛(广州) 周恒(成都) 余德芳(成都) 陈芳芳(女成都) 杨飞(长沙)
杨飞供户外资料网稿件 如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