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做强做精苴却石文化产业
8月10日,经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专家组评审,同意授予仁和区“中国苴却砚之乡”称号。这无疑为我市苴却石文化产业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对做强做精这一产业提出了挑战。
开发、建设好“中国苴却砚之乡”,既是建设川西南滇西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题中之义,也是打造苴却砚文化名片,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各种措施,为苴却石产业的发展导航。
搭建平台促发展
苴却石产业发展,首先要保护好苴却石资源。1991年,市经委、市公安局等部门首次联合下发《关于加强苴却砚石矿资源保护和市场管理的规定》,明确提出苴却石资源是我市保护性资源矿种,不得擅自开采。1996年,市政府下发《关于苴却石保护开发利用及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苴却石资源的保护措施进行细化,依法有效地实施文物保护,为苴却石行业的发展和推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年,仁和区投资1000万元成立攀枝花龙潭苴却开发公司,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监督管理,并制定苴却石资源保护性开采实施办法和资源配置方案。针对市场需求,合理开采,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同时,仁和区在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规划用地,用于建立集加工、展出、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集中区。2008年,罗氏石艺有限责任公司入驻建立首家苴却石集中加工区。今年年初,仁和区政府投入资金建起了我市首家苴却石、奇石博物馆,并成立了苴却石行业协会,进一步规范我市苴却石行业的发展。
为提高苴却砚的知名度,政府搭建平台,让苴却砚走出去。
2004年,苴却砚登上了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的展台。
2008年9月11日,苴却砚走进达州,吸引了众多达州市民前来鉴赏。
今年6月,苴却砚再次盛装出现在西博会上。
在政府的努力下,今年苴却砚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绘就发展新蓝图
经过近20年的发展,苴却砚行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和品牌,但仍存在资源浪费严重、行业不良竞争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苴却石文化产业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和仁和区及时整理发展思路,从发展目标、品牌价值、壮大加工基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为苴却石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尽可能多地吸引社会资源和民间力量参与进来。根据规划,到2010年,全市将拥有年生产能力3万方以上、产值2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家,培养扶持新兴企业5家,整体销售额达1亿元,实现利税500万元;力争到2015年,年生产能力5万方以上、产值500万以上的企业8家,再扶持新兴企业10家,全市行业总体销售额达到2亿元,利税1200万元。对苴却石行业的龙头企业,政府将在项目立项、包装和争取资金、税收减免、企业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政府将及时拟定苴却石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和行业发展规划,确保产业有序发展,并建立苴却石加工技术培训基地,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苴却石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