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乡村游牵手农民当“坐地掌柜”
不离乡不离土腰包更鼓
“老黄,我们想去你家采杨梅,中午预订一桌农家饭菜。”
“好啊,欢迎你们。”
上周末,阴天,凉爽。南平市延平区茫荡镇聪坑村村民黄得章手机响个不停,一家人围着锅台转。自从杨梅成熟以来,每到周末,聪坑村村民总是像黄得章一样忙碌。
“我家160株杨梅,今年自家人没上山采一颗,到目前为止已经卖了8000多元,另外给来采杨梅的城里人办了20多桌农家宴,也挣了近2000元。去年,自己采挑到城里卖,卖一半烂一半,才卖了2000多元。”黄得章满脸挂笑说,“区旅游局牵手我们村办‘杨梅采摘节文化乡村游’,真的是给我们村牵来了滚滚财源。”
“城里人刚来采摘时,我还不太愿意,怕他们乱采,浪费。现在我发现我的想法错了。”村民黄金旺喜洋洋地介绍说,他家种了120株杨梅,去年天天自己进城提篮叫卖,才卖600元,今年城里人进山来采,卖了6000元,增收了10倍。
不离乡不离土,腰包还更鼓!长期困扰聪坑村农产品卖难,如今得到了有效破解。
乡村游提高村民文明素质
聪坑村位于茫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距南平城区30公里,杨梅种植历史悠久,素有“杨梅之乡”之称。1985年,聪坑村从浙江黄岩引进了杨梅优质品种——“东魁”,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种植280亩。受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培育出的杨梅核小汁多,肉质细嫩,味清酸,甜味浓,品质佳。然而,因为以前聪坑村出村的路坑坑洼洼、又弯又窄,车不能通,杨梅只能靠村民肩挑手提,步行一个半小时到交通相对方便的村,再坐车到城里卖。尽管杨梅好,许多种植户却来不及销售,大部分杨梅烂在了果园里。去年初,聪坑村借助国家村村通水泥路的政策扶助,一条平坦的水泥公路通到了村。村民进出是方便了,但各卖各的,零敲碎打,流通成本高,利润仍很低。
“今年,区旅游局帮助我们搞‘杨梅采摘节文化乡村游’,通过旅行社推介、海报宣传,短短一个月内吸引了几千城市居民进村采摘杨梅,品尝农家特色菜,让我们村的杨梅扬眉吐气了!往年,挑到城里,一斤才卖两三元,现在挂在树上,一斤卖四五元。今年,我们村30多户种植杨梅的村民可以收入10多万元。”村支部书记黄昌顺介绍说:“‘杨梅文化乡村游’还带动了餐饮业,估计村民从中可收入3万元左右。同时,村里的香菇、笋干什么的其他土特产也跟着沾光,销售一空。以前藏匿深山没有人看的狮岩风洞、石牛卧水、楠木林、杉木王、文昌阁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也一下子出名了,成了吸引乡村旅游的好招牌。”
“特别叫人高兴的是,‘杨梅采摘节文化乡村游’还改变了村民的陋习,提高了村民的文明素质,改变了村容村貌。”黄昌顺告诉我们,村民们在争相开办农家宴、接待旅客中,不但纷纷净化美化自家庭院,还共同呵护村街巷道的公共场所卫生。
“实践证明,乡村旅游不仅成为城里人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生活、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而且是破解农产品卖难、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可以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我们旅游部门今后将会同乡村,多举办以采摘等农事乐趣为主的乡村游,牵手农民当‘坐地掌柜’,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区旅游局局长张水源说,近年来他们已经因地制宜创造了多种乡村旅游模式。
据悉,尝到甜头的聪坑村民正在着手建停车场、小宾馆,积极准备在10月份该村山上另一种特产——锥栗成熟时,举办“锥栗采摘节文化乡村游”。(詹国兵 陈茂军 朱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