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冬天,千里双飞走云南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06-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1997年8月的丽江,天空湛蓝、流水潺潺、雪山皑皑、野花开得灿烂。八年后带着脑海中依然清晰的影像,重新踏上了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

12月的丽江大概是一年中最不明媚的时节,铅华洗尽,留下精致的朴素与华美的沧桑。但没有旺季时候喧嚣的游人,可拾得偶尔的安宁,世事如此,没有两全其美。

丽江又名四方街的丽江古城现在俨然一条商业街了,操各种口音的店铺老板迎来送往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这里不使用塑料袋购物。茶叶行、牦牛肉铺、民俗服饰店、木雕作坊、食肆、客栈、酒吧,把石板路两旁包围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虽是小桥流水,但再也觅不到往日宁静安逸的风雅了。

客栈丽江古城的客栈随处可见,第一天落脚的是通过携程预先订好的“丽水金沙”,一家纳西庭院式的客栈,有四、五个小院,层层叠叠,一院扣一院,对于我这等严重没有方向感的人,有点晕了头。古城里的客栈大多标榜纳西庭院,但据观察下来大多是一简单的小四合院,不过都植着婆娑的花草,平添了几分雅致。古城的客栈从简单的床位到卫浴齐全的套间都有,价钱从十几到几百不等。

食肆在古城“觅食”一点也不难,各式纳西小餐馆和西餐酒吧随处可见,大概吃不惯当地的风味,无论鸡豆凉粉还是纳西粑粑都未能抓住我的胃,个人还是喜欢那家蒙自过桥米线。因为那部名为《一米阳光》的电视剧在当地取了景,“一米阳光”这四字在城里的出现率甚高,光是酒吧就起码有两家,适逢是圣诞节,在平安夜去了那家标榜是电视剧拍摄点的酒吧感受一下古城的节日气氛,喧嚣的音乐,价格不菲的饮品,眉来眼去的男女,和中国各大城市的普通酒吧没什么两样,发觉这不是我想要的东西,喝完那杯百无聊赖的果汁,就不带任何留恋地离去了。

千里走单骑我们抵达古城的几天前,《千里走单骑》在四方街办了首映式,残留下一个剥去装饰的舞台,在舞台前,一群穿着“披星带月”民族服装的老太太略带蹒跚地跳着步伐简单的纳西舞蹈,时而有些游客加入,欢乐着简单的欢乐。我们从千里之外飞到丽江,正好赶上《千里走单骑》的全国公映期,在圣诞节当晚,去古城旁的肯德基吃罢美式炸鸡,然后走进丽江电影城,与衣饰斑斓的纳西老乡、金发碧眼的老外一起,看了一部由中国人和日本人合作,歌颂无分国界种族的人性中的善和亲情可贵的电影。呵呵!这就是今天的丽江。看过电影后,才知道我们住的客栈前就是电影里的大石桥,后来去到束河,又发现了长桌宴的拍摄点,使得在游玩时多了一些别样的情愫!

梅里此次出游本是计划外的,所以之前并没有做足够的功课和制定路线,只打算边走边看,随遇而安悠闲地玩玩,不过这种感觉也不错,很free。在古城安顿休整后,经过商量,决定去梅里。早上八点,踏着晨曦上路去,车子驶出了丽江,穿过市镇,在高原大地上驰骋,路的两旁,晾晒青稞的木架子懒散地分布在休憩的农地里,虽是冬天,树木还是偶现绿色。斜靠在车厢里放眼望去,在明净的蓝天下,远方山尖上淡然的一抹白雪,MP3里播放着周JAY的《发如雪》,居然跟这景色很搭调。转过了一个又一个弯,前面出现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马队,原来是运茶叶入藏的“现代马帮”,他们有着统一的制服和旗号,还有汽车开路,看来是一支商业包装下运作,有点做秀成份的马帮。虽是如此,走在沥青马路上的马帮依然象几百年前一样大声吆喝着马匹,欢快地唱着歌。途经了“奥米加湾”,远眺过白马雪山,海拔越来越高,温度也越来越低,开始出现头痛和晕乎乎的症状。下午三点多终于进入了梅里地带,看到路边一排整整齐齐的白塔,开车的师傅在梅里的排坊下停了车叫我们去拍照,迷迷糊糊的在塔前留了影,迷迷糊糊的上了车,后来才知道这是远眺雪山的观景台,那时虽没有日光普照,但天色尚算清朗,迷糊中居然错过了和梅里神山会晤的纪念,也是此行的一大遗憾。在飞来寺那边的雪花山庄落了脚,旅馆对面的远方,就是神秘的梅里雪山,在灰色的天空衬托下,传说中不可亲近的神山轮廓清晰,线条明朗,丝毫不见狰狞。人类为什么总是那么好胜,是所谓的挑战自我还是满足自己征服的欲望?就还神山一片安宁,不要去践踏那片神的领地,留给他们一块净土吧!何必耿耿于怀,就这样遥遥地思念着,或许更美。一天的长途乘车加上高原反应人已十分疲累,休息了一会天色渐黑便外出找吃的,这里不是常规的旅游区,住吃的选择都不多,来的也大部分是三三两两的“驴”,在小餐馆里,邀了两个广州的摄影“发烧友”,一对分别是苏州姑娘和台湾帅哥的情侣,一边吃着喷喷香的土鸡火锅,一边天南地北地扯着途上趣事见闻,这里大家没有名字标签,没有阶级身份地位之分,同是旅途快乐人,这种感觉,真好!茶足饭饱回到住处,大厅里灯火通明,原来CCTV借地方在拍藏族歌舞,我们乐滋滋地趴在二楼的栏杆上看免费演出。也许是高原反应太厉害,一夜翻来覆去没睡好。第二天起来症状还没消退,只好带着深深的遗憾取消到雨崩和梅里作近距离接触的计划,就连明永冰川也失去了兴趣。更可惜的是那天早上神山躲在厚厚的云层后,看不到著名的日照金山,传说只要有日本人在,就看不到这一景象,刚好雪花山庄住了一日本妇人,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确有其事。在“梅里往事”餐吧里一边吃着早餐一边望着云雾遮掩的雪山,人也仿佛沧桑起来。带着黯然的心情和疲惫的身驱踏上回程,一路上无语,走出梅里的范围,天色开始转晴,但同时也下了一阵子粉粉的小雪,扑到车窗上马上就融化掉。下午时分到了中甸,没什么地方可去,心情郁闷地找了个网吧发泄一下情绪。

松赞林寺寒冬腊月的中甸香格里拉可以游玩的地方没几个,纳帕海基本干枯了,路过时远眺一下,没作近距离的接触,碧塔海、蜀都湖据说也只能幻想其春夏时节的美丽景象,排除了这几个地方,剩下的就只有号称“小布达拉宫”的松赞林寺了。踏入寺门,才早上八点多,无意之中成了当天的第一批游客。大大小小的庙阁沿着山势拾级而上,朝阳斜射在黄色的墙壁上,连上面描着的暗红图案也鲜活起来,主殿金色屋顶上的图腾闪闪发亮,与蔚蓝的天空相互辉映。一位穿着红色袍子的喇嘛顺着中间的梯级缓缓地向主殿登去,这个画面,有一种说不出的静谧与祥和。跟随着那喇嘛的足迹,踏上了主殿前的广场,抬头望着那高昂的建筑,虔诚从心底油然而生。寺门在面前紧闭着,正在犹豫着不知如何是好,“咿——”的一声一个小喇嘛打开了门对我们说:“从旁边的门进。”谢过后便按照其指示从侧门进入了内殿,在昏暗的光线下,琳琅地挂满摆放着许多法器、供品和装饰,几个喇嘛聚旁边一小房间里烤火,静悄悄的环境下我们走路也放轻脚步,讲话极尽压低声音,生怕打扰了各方神明。在这肃穆的环境下颇感压抑,只作了片刻的逗留便爬上楼梯到顶层去。楼顶的中央是玻璃屋顶,晨光洒满一地,好几十只转经筒在旁边整整齐齐地列队,按着顺序逐个转过去,发出叭喇叭喇的声音。此时,传来了一阵号乐声,往下一瞧,广场对面的门廊里几个喇嘛在吹奏着乐器,貌似将要举行什么仪式,于是连忙跑下楼去看热闹。只见主殿的门口聚集了许多红衣喇嘛,其中两个踏着奇特的舞步,和着音乐,一路向对面的门廊跳过去。搞不懂这是舞蹈还是什么仪式,只觉得藏人的身体协调性是与生俱来的,只是简单的几个动作,看起来却那么的优美而具韵律感。靠这边的那个年轻喇嘛个子不高,有着高原人的黝黑皮肤,斜披的红色袍子下是深蓝色短袖T恤,脖子上挂一时下流行的吊坠,加上腕表和球鞋,好时尚喔!

虎跳峡

虎跳峡分有上、中、下三区,旅游团队最常去的是上虎跳,我们选择了较远也较精华的中区。车子进入虎跳峡地域,在峭壁边沿行驶了十多分钟便来到张老师的客栈,请了导游,脱去厚衣,磨拳擦掌出发了。山路很陡,大部分是泥地,只有几小段是石头路,由于是往下走,肌肉必须绷得很紧,体力的消耗很大,只好走一段就休息片刻,听着谷底下传来哗哗的水声,偶尔吹来一阵山风,带来些许的心旷神怡。好不容易磕磕碰碰的到达了谷底,河的两边乱石丛生,充斥着不规则和粗犷的美,两旁的山体高而险峻,苍劲中带着灵秀,水流如龙吟虎啸万马奔腾,蔚为壮观,这番意境是否该迎风而立,吟上小诗两三首,概叹一番呢?对不起!令看官失望了,我们只是施施然坐下来吃饼干,午餐还没用呢! 在这一段,当地人占据了两块位置最佳的大石作为观景台并收取5或10元的“买路钱” 在导游大姐的指引下,我们选择了5元那个“物美价廉”小石山,踉跄走过一段石滩,爬上大石,只见水流急喘而下,撞击到下面石头上后飞溅升腾,水声轰鸣,有一种震撼气势,心也随之抖动起来,果然够杀气!水声实在太大,彼此说话的声音都听不清楚,凉凉的水花在脸际掠过,带来一阵清爽。逗留片刻,就拖着沉沉的脚步往回走,回程是上山的路,当到达张老师客栈歇脚时候,体力已严重透支,几乎奄奄一息了。(其实也没那么可怕,是我那天状态不佳啦!)

拉市海拉市海在丽江古城的显赫声名下是多么的不起眼,几乎被忽略掉了,然而一睹“芳容”后,却成为此行我心目中的最佳自然景观。初见拉市海,是在香格里拉回丽江的途中,那已是下午时分,长途的颠簸加上虎跳峡的折腾人已十分疲累,迷迷糊糊的下了车,眼前一片豁然,高原上的阳光干脆利落地照射在湖面上,澄蓝澄蓝的天空,几朵白云爽朗地挂在上面,水色也湛蓝着,和天色遥相互呼应,湖的那边远山连绵。些许色彩斑斓的候鸟在湖面休憩或低飞,一棵枯树矗立湖中,孤芳的在水一方。所有的景物都是那么的直接而纯粹,没有半丝的暧昧与含糊,时间仿佛凝固住了,剩下的只有云淡风轻。在湖边流连了半个小时,才不舍地离去。然而才刚离开,已经开始思念了。一晚的思量后,翌日清晨又专程去了一趟。那天早上雾很大,能见度只有三、四米,一路上担心着能否一窥全貌。天公作美,当踏上湖边那片结了霜的红土时,浓雾开始散去,更妙的是,湖那边的雾团在山脚,把地平线给模糊了,加上倒影,真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了。山色树影在雾中若隐若现,候鸟在舒展筋骨,在清晨的冷冽中,厚厚的云层逐渐散开,天空显露出一抹浅蓝,投映到湖面,给清冷渗入丝丝的灵动,尤如一幅泼墨山水画,使得有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目睹如此美景,不由得兴奋地大叫起来。

束河

初到束河,本没打算住下,近入口处几排簇新的建筑使人兴致索然,就又是一条商业街嘛!不太甘心,在街头巷尾穿梭,企图来个深入的接触,寻找传说中古朴自然的束河。经过一翻兜兜转转,房子逐渐“旧起来”。走过小桥,踏过长街,看到一条小河,边上散落着几家餐厅酒吧,在水色的映衬下别有一番风情,更有风情的是某餐厅前有一妇人,化着大浓装戴着墨镜头顶一漂亮大帽子,身穿艳丽的花衣白裤在砍柴,整个画面就是很奇特,只能说,大千世界,怪我见识太少了,所谓“少见多怪”。走过了石桥,是一群更古旧的建筑,虽然也都是些餐厅客栈,质朴的砖木,俏皮的小花在房前院里窗口怒放着,屋前哗哗小渠流水清澈,街上游人鲜见,此番景象,整个神经不由得放松起来,懒洋洋的在巷子里漫步。时近中午,挑了家露天的小餐馆吃饭,那是个小院落,我们选了个靠近边上木栏的位置,木栏上爬满牵牛花,栏外是一小水渠之隔的巷子,木制的桌子,藤椅子,桌面粗制的陶罐里插了满满的水仙花,清香扑鼻,身后一棵垂柳随风轻拂着,呼来纳西小妹,点了三个小菜,小妹说:“三菜” 我说:“对,杉菜” 相视一笑。吃喝间巷子里来了几个游客,这个小餐厅的景色实在太别致太吸引人了,我们当了回背景,在他们的相片里留了个影。束河的气氛实在太对我们胃口了,于是决定该晚在此落脚,经过一轮搜索,选定了河边的“候鸟客栈”,90元/晚,然后马上回丽江古城收拾行李迁徙过来。客栈有前中后三个院,前院的房间比较好,不过已租给了两个来此地学古琴的学生,我们住的是中院,后院临河而建,放了些木桌椅和摇椅,软软的摊在摇椅上,懒洋洋的摇着,戴上太阳镜仰望湛蓝湛蓝的天空,眼神放空,神游太虚,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在后院发了一小时呆,时近黄昏有点凉意,于是移动到前院的帆布躺椅和掌柜聊天,打点这家客栈的是一对成都老夫妇,幕后老板是他们的儿子,美术学院毕业的,房子的装饰颇有艺术气息,他们在巷子的另一边还开了家餐厅,热情的招呼说可以送餐过来让我们吃,老人家盛情难却,就答应了。两位老人家开朗健谈,身板硬朗,皮肤晒得有点黝黑,老伯的脸上还有两块“高原红”。他们退了休,就过来帮儿子管理店铺,既有所寄托,也可远离都市过些清静的日子,真是一举几得。没多久晚餐送来了,四个小妹排着队捧着饭菜鱼贯而入,颇有帝王家吃饭的架势,这场面看着有点搞笑。在装饰成浓烈印弟安风格的小餐室里用完这个价廉物美的火锅套餐后,老伯告诉我们在中心广场有表演,也好,就当是饭后散散步吧!此时天色已入黑,到达中心广场时四个角上点起了火,游客稀少,有些许本地人来凑热闹,场面才不至于太冷清。舞台上盛装的纳西男女翩翩而舞,几回合后,下一表演是广场中心的上刀梯,看着有点不忍睹,最后是大集体舞。看完表演回到客栈,主人已经在小客堂燃起了火炉和店里的纳西小妹在聊天,盛情邀约之下我们也坐了过去,没多久又加入了一个人,客栈的另一管理者,是个成都帅哥。于是来自不同地方的一堆人喝着热茶,围着火炉闲话家常,从广东扯到成都,说说丽江的花束河的水,谈谈梅里的山玉龙的雪聊聊中甸的星洱海的月,唱机里放着我的最爱听的CD,藤田惠美的《camomile》,这一夜,很温暖。不知觉间过了两个多小时,该休息了,道过晚安走出院落,夜色冰凉,抬头一看,满天密密麻麻的星星,满得几乎要挤掉几颗下来,星很亮,很近。

一年半过去了,那个冬天的云南,在我心中淡然的灿烂……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