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戚越女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06-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题记一 乍到一国,审美激情充沛,即便是走马看花,道听途说,“一叶知秋”之趣,也会一路相随。

题记二 “越女”者,非春秋女剑术家之“越女”也,而是越南导游(帅哥)一路的用词,他简称越南女子为“越女”。

欲看更多越南之行的相片,请去本人博客串门(http://blog.sina.com.cn/rgmao181898 )谢谢光临!

------------

-- 好一个海上桂林!(1月9日上午,登上下龙湾游船的船头,放眼碧海秀峰,一游客自言自语)

-- 以前,你听说过亚龙湾被称为“海上桂林”吗?(我问)

-- 没有,你说说,眼前的风景,像不像把桂林的山从漓江搬到了海上?

-- 像!(我答)

刚才,还在寻思:是谁第一个用“海上桂林”来形容下龙湾?-- 了不得。

恍悟:到了下龙湾,人人都会这么想,人人都会这么比喻。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下龙湾”挂上了“世界自然遗产”的金字招牌。据说,“007—詹姆士邦德”电影在此取外景不少!

-- 江上游漓江,海上观下龙。

旅行团里的一位,独立船头,自言自语。

午餐,游船上。

-- 风大浪涌地,咋清一色都是女的呀?(游客指着窗外兜售水果的小船问导游)

-- 你这一问,问到点子上了!越女,大概是世界上最勤劳的女子。

导游,说一口流利汉语。游客午餐,他站立于游船中央,和游客们交流起来。

-- 越南,男少女多。是吗?

-- 是的。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先是抗法,后是抗美,1979年,又跟中国干了一仗,战争不断,无数好男儿,战死沙场。因此,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高峰时,达到一比七,现在大概是一比三吧。

-- 越南实行“一夫多妻”制吧?

-- 没有,一夫一妻制。

-- 那,有多少女子嫁不出去呀!

-- 是啊。用你们中国的流行语,嫁不出去的叫“剩女”。我们越南,“剩女”多多。

-- 嫁不出去,咋办?

-- (导游抿嘴一笑)嫁不出去,就做“剩女”呗。做做小生意,打打零工,当当地下

情人,或者干干“特殊行业”,独身,无需养家糊口,自个儿总得混口饭呀。

-- 好一个“特殊行业”!你咋对中国的流行语这么精通呀?

-- 除了在越南当导游,我还带团到中国去,一年要去好几趟呢。

-- 中国女人,喜欢帅哥,越南女子呢? (游客笑问)

-- (导游笑答)越女喜欢三种男人。一是戴眼睛的;二是皮肤白净的;三是有啤酒肚的。

-- 不是在开玩笑吧?

-- 不开玩笑。越女认为,戴眼镜,就有文化;皮肤白,就帅;长啤酒肚,就有钱嘛。

-- 哈哈哈!呵呵呵!(笑声一阵)

如此“择偶”标准,折射了越女怎样的心态,折射了怎样的社会生存状态?细想之下,不禁有点戚然。

-- 哈哈哈!呵呵呵!(笑声未平,又突然爆发一阵!)

咋回事?

哦!此刻,一位观光客,正巧从船头走入船舱。他居然集“三者”于一身:戴眼镜,肤色白,而且还大腹便便!

-- 哇噻!

-- 这位老兄,你走在越南大街上,可得小心点儿,别让越女俘虏去哦。(一游客大声对此君说。)

-- 为啥?(眼镜兄懵了。)

-- 老公,怕啥?有俺老娘在呢!(眼镜兄的夫人端着饭碗“嚯”地站起,一双筷子在空中用力一挥)

哈哈哈......

-- 越南为啥不实行一夫多妻制呢?

-- 实行一夫多妻,要有社会条件呀,一要养得起,二要有足够的生活空间呀!你们听说过我们越南的“四苗条”吗?苗条之一,就是我们造的房子很苗条呀!

-- 为啥?

-- 国家规定呀。

-- 还有三苗条是啥?

-- (导游板着手指说)我们越南国土苗条、道路苗条,还有就是姑娘苗条。国土苗条,一看地图就明白啦。我们国家南北长1650公里,东西最窄处宽仅50公里。不像中国的地图,雄赳赳的,像只大公鸡。道路苗条,是因为越南到现在还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姑娘苗条,那是因为越女以瘦为美呀。

从东兴口岸进入越南,原来大巴上的45个游客,就不得不分乘两辆中巴,因为越南没有宽体大巴,只有中巴。汽车变小了,路也变窄了,车速变慢了。从芒街到下龙湾,260公里,一路颠簸,竟行驶了6个多小时。此外,路旁民居都是窄窄的,苗苗条条。

从“世界遗产”下龙湾到首都河内,180公里,也没有高速,不能想象哦。

午餐后离开下龙湾,进入河内市区,已是万家灯火。

河内街上的小摩托真多,亮起红灯的时候,线后密密麻麻排着的摩托群颇为壮观,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在其中,这些人组合在一起,很容易让人对他们的目的地浮想联翩,不知道他们要去的地方有什么事情等着他们。

喇叭声此起彼伏,又声声不同,高的、低的、沉闷的、尖利的、破了的,表达着与它的操作者并不一定相同的思想感情。我猜主人们大概也没有赶着去干嘛,心情也未必有从他们喇叭里反映出来的那么烦躁或忧郁,而我,作为一个来自异乡的人,多少有点沉不住气,走路的时候小心谨慎,生怕碍了人家的事儿。

以上两段颇有文采的描述,借自徐静蕾的博客。

1月9日夜晚,河内真热闹。“摩托如蝗”(大多是“二冲程”,少见四冲程),且到处可见兜售东西的小商贩和地摊,做小生意的,清一色,都是越女!

小茶摊,大概是河内的特色吧。大树底下的小茶摊,有茶,还有烟。三五越男,围坐一起,无所事事,又有所事事。喝茶、抽烟、聊天。茶,一杯杯地续;香烟,一支支地抽。据说,香烟可以拆零卖,一支香烟5毛钱。围坐一处的越男,可以是熟人,也可以是陌生人。一坐,就可以坐到半夜!越女摊主,不停地伺候,直至夜深。小小茶摊,似乎能折射越男和越女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1951年,家住镇江,家境艰难。

为养家活口,母亲在家用木制的小制烟机做香烟,烟丝和烟纸父亲从南京买回的。父亲则在大西路北的江边摆烟摊。记得父亲的烟摊,摆在长江边的一棵大梧桐树下,因烟做得好,生意不错。父亲的小烟摊也是拆零而售的。烟摊旁,放着几只小凳,让路人坐抽。

-- 你的香烟,两头是好烟丝,中间放的是树叶!(一日,不远处的一个烟摊的摊主见我父亲生意好,走过来恶声恶气地对父亲说)

-- 你,你!(厚道且不善辞令的父亲气得满脸通红,拿起一把香烟,用力折断)睁开眼睛看看,是不是树叶?两头是不是一样?

6岁的我,第一次见父亲动怒,吓了一跳!

-- 你在想什么?(驴友问我)

-- 嗯……。

-- 你看,导游讲的河内“四怪”,都能见到!

-- 哦。

-- 男人绿帽头上戴,女人手帕往脸盖,三轮车是倒着踩,花钱要用大麻袋。

-- 三轮车倒着踩,有道理,你看,乘客在前,车夫在后,客人观景,视线就不受阻碍。有机会,真想坐一坐呢。

-- 经济危机一来,越币又贬值了,4元人民币等于10000越南盾,花钱自然要用大袋装了。

-- 那位越女站在路旁干啥?(又见一位越女穿着暴露,站立路旁。我问导游)

-- 在等出租车吧。

-- 不见得吧。刚才一个,你说在等出租车,现在这个,又在等出租车呢?恐怕是干“特殊行业”的吧?(我笑着,将了导游一军)

-- 哎呀呀,哄得了别人,哄不了你们上海人哟。

后来,我又有点儿后悔,不该将人家一军。天下百姓,谁无爱国心?

越女,几乎个个瘦弱矮小,好像发育不良的样子。那个“站街女”,中学生模样。我朝她投去一瞥,心中戚然。

河内,我们下榻“红领军宾馆”。宾馆藏于小巷深处。宾馆之豪华气派与小巷之“脏乱差”,构成强烈反差。

窗外,雄鸡报晓。-- 久违了,提振精神的雄鸡啼叫。没想到,重闻鸡鸣,竟在河内!

闻鸡起“床”,带上相机,进入小巷。

宾馆静悄悄,小巷已是一片繁忙。有各式地摊,卖菜的、卖鱼的、卖鲜花的、卖水果的、卖肉的。-- 但是,摊主,一无例外,全是越女!

一个拐弯,进入了一个小巷。一大早,一户人家已经在“大兴土木”,翻修旧屋。用头顶沙箩的、搬运红砖的、挥铲和泥的,造屋现场,全是越女,不见一个越男!

一位中年越女,双手捧着六七块红砖,正悠悠晃晃地走上用竹篱笆搭成的“斜梯”,那一叠红砖,显然和她的身躯不成比例,太多太沉!

-- 我妈妈上哪儿去啦?(1961年,我正读初三。一天放学回家,不见妈妈,我问邻居)

-- 你妈妈到桂林公园去了。

到桂林公园去游园啦?不可能!辛劳一生的母亲哪有如此闲情逸致?疾步10分钟,我和哥哥就来到了桂林公园的大门外。

门外是条小河。河埠头停泊这一条堆满红砖的大船,船舷和河岸之间,架着一块狭长的跳板。几个民工模样的人,正往岸上搬运红砖。他们徒手操作,手抱着一叠红砖,走在狭长的跳板上。其中一人,竟是我的母亲!瘦骨嶙峋的她,捧着六七块红砖,那一叠红砖,显然和她的身躯不成比例,太多太沉!晃晃悠悠,一步一歇,走在跳板上。

-- 妈!妈!

-- 哎……。(母亲抬头,汗淋淋的,露出一笑!)

14岁那年,母亲就离开绍兴党山老家,来到上海杨树浦一家纱厂当童工。但是,一辈子没有干过如此险活重活呀!等母亲上岸,放下了手中的红砖,拉着母亲的双手,我一句话也说不出,两行热泪滚落脸颊,滚落在地上。

-- 你怎么掉泪啦?(向来乐观的母亲,还是乐呵呵的)邻居们说,这里需要人手,付的工钱又不低,我就跟着来了。

哥哥和我,没有吱声,把妈妈领到路边的树阴底下,找了块干净的地方,让她坐下。我们走上跳板……。

母亲,歇息在树荫底下,乐呵呵地,朝我们直笑。天色渐暗,收工了。我们一起回家,带着挣来的半天的工钱 – 五毛钱。

五毛钱,很快花完了,跳板上,母亲晃晃悠悠的孱弱身影,还有那厚厚的一叠红砖,却镌刻在我们的脑海,直至今日!

母亲到了晚年,还经常提起:那天,看见你们过来,多高兴唷!

-- 女人,沙漠中的胡杨,环境越恶劣,越艰辛,她们越坚强,越挺拔!(我,想起了一位诗人和他的名句)

举起相机,要为眼前这群越女拍照,其中一位,向我瞪眼。

放下了,我手中的相机。为她们留影,未免有点残忍? -- 我想。

默默地,我离开了现场。

哎,这个卖肉的越女咋会讲国语?肤色白净,瓜子脸,个子也高。

看她正闲着,过去和她搭讪。

-- 你不是本地人吧?

-- 我是南宁人呀。

-- 生意还行吧?

-- 还行。

-- 这里的猪肉一定比南宁便宜许多吧?

-- 不便宜,每斤也要折合人民币9元左右。

-- 听说,河内老百姓的平均工资只有700元左右呢。

-- 是啊。

-- 啊?你想在河内买猪肉带回上海去呀?(突然,左侧冒出一个男中音,冲着我问)

-- 不,我看看。怎么会是你呢?(原来是导游!)

-- 是啊,我家就住在附近,昨晚回家过夜,现在过来,和你们一起吃早饭,今天上午游览巴亭广场。时间差不多的了,我们快走吧。

-- 再见,祝你在河内发财!(我扭头和南宁女老板作别)

-- 谢谢!

-- 没想到,在河内能遇见一个南宁女子。

-- 她到我们这里快三年了。她的故事,这条小巷的人都知道,很感人哟。

-- 有啥故事?

回宾馆的路上,导游说了此“越女”的故事。

她叫阿娇,34岁,南宁人。丈夫阿龙3年前来河内做生意,生意做得红火,赚钱不少。可惜,染上了赌博恶习,结果输光,而且偏偏输给一个美女,叫阮霞。阿龙身无分文,回到南宁,阮霞讨债,一直追逼到南宁阿龙家里。阿龙和阿娇被阮霞缠得死去活来。结果,经过双方协商,阿龙必须到阮霞开的店里当伙计,干上三年,那笔赌债就一笔勾销。阮霞老大未婚,又是个大美人。让自己的丈夫到她店里打工,而且一干就是三年,阿娇咋放心得下?于是,阿娇,就赶到河内,租了间房,守着丈夫度日。去年,阿龙生了一场病,阿娇就开始每天一早,上街卖猪肉,贴补家用。你看,她的肉摊上猪肉不多,卖完就早早回家。大概还有半年吧,三年期限就满了,阿龙和阿娇,就能“夫妻双双把家还”了。阿娇人长得清秀,待人和气,还会说越语,因此,她的肉摊生意特好。

-- 想不到越女阮霞这么厉害!

-- 越女确实厉害。也许战后男人少了,越南的男人,像是当“种马”养起来啦。越是养起来,就越懒,越懒,就越笨!哎,越男!所以,中国男人一过来,许多越女会死追;爱一个男人,越女什么都做得出来,恨一个男人,越女也什么都做得出来哟。

-- 你倒是个另类,既不懒,又不笨!(我夸导游)

-- (他不理我,继续他的感慨)2008年,中国的股市跌得凶,听说,不少人穿了西服进股市,穿了裤衩出来。有很多中国商人,来越南经商,经不起越女的诱惑,惨败收场,也是西服来,裤衩回哟。

-- 哦哟哟!

上午参观巴亭广场、军博、胡志明故居、主席府、独柱寺并瞻仰胡志明遗容。

巴亭广场,类似我们的天安门广场,雄伟壮丽,是河内,乃至越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小生意的越女,如牛负重,也是巴亭广场的一道风景。

在军博,见到一群群小学生。喜欢小孩的我,跳上一张方凳,给他们拍照。做生意的越女,不喜欢别人拍照,小学生面对相机,大大方方,人人绽开笑脸,不少人举手致意。

回放照片,效果很好。此时,我才惊见,30多个孩子,小“越女”屈指可数,大概只有两三个吧。

-- 导游,怎么都是男孩呀?

-- 你想想,女孩长大了,不仅难嫁,而其难找工作,家长一般不愿在女孩身上花钱,让她读书了。

-- 哦……。中国也有这种现象,那是在偏远的西部农村,现在好多了。这里是越南的首都河内呀!

-- 越南不叫改革开放,叫改新开放,1990年才开始。我相信,重男轻女的现象以后一定会改变。

-- 是的,我信。

给经商的越女拍照,她们或瞪眼,或回避。在独柱寺,忽逢一群中学生越女,她们叽叽喳喳,青春勃发,一扫越女给我留下的印象。

-- 能给你们拍一张集体照吗?(通过导游,我问她们)

-- OK!

她们迅速摆出pose,我按下快门。

-- 都是高中生吧?

-- 是。

-- 你们喜欢嫁到中国去吗?(一位驴友抢问)

-- 喜欢啊!(六个女孩,皮肤一律黑黑,额头一律宽宽,笑容一律灿灿)

她们,一脸阳光;

我心,却感受戚然。

1月7日,在游罢“德天瀑布”(跨越中越边境)之后,我们驱车去大新县堪圩乡的“明仕田园”。

竹筏上,撑篙的中年妇女(兼导游)跟我们说:

大新的男人不愁娶不到娘子。越南那边的女人很愿意嫁过来。漂亮一点的5000元,长得丑一点的,3000元就够了。

-- 那到底是嫁,还是卖?

-- 算是嫁,也算是卖吧。不过,那可不是拐卖妇女。她们嫁到大新,勤劳能干,老公又疼她们,小日子过得美美的哩。

2009年1月30日大年初五,初稿。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