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记游
湘西记游
湘西,在大文豪沈从文的笔下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她的神秘在于过去很少有人涉足。
我耐不住休闲的寂寞。一个深秋的日子,竟孤单一人赶赴长沙,探访早已向往的古韵味极浓的湘西。从长沙乘火车抵湘西首府――吉首,再坐汽车直达从文先生的故乡――凤凰古城。
夜幕降临,终于到了凤凰。一到馆舍,来不及休息,即刻奔向街市。狭窄的街道上充满了外地来客。随着人流不知不觉到了著名的景点古代红桥。突然,眼前一亮,两岸临河的楼上,家家户户都高悬着红灯笼,把江面映得通红通红。远处水面上闪烁着一大片移动的灯火,象是一个初夏夜晚的天空布满了亮晶晶地星星,好不热闹。为探究竟,我沿着岸边向上游走去。北门口河边,空隙之地,到处摆着地摊,却清一色地卖荷花灯。这荷花灯其实是用红纸扎成的一朵荷花,纸花上面放一张简易蜡烛灯,大、小不等,大的可卖二十元一个,小的可卖三、五元一个。原来河面上放的全是这些纸荷花灯,翻过一道滚水坝后,这些纸花就俏然消失在水中。我不解其意,随便问了一位小摊主,摊主答曰:这是当地的一种习俗,叫“放荷花灯”,她能将你内心美好的心愿和对远方亲人的祝福,通过“放灯”这一形式来表达。近几年,外地来此观光的游人觉得这“放荷花灯”很有意思,于是和当地人一道玩起这一民间趣事来了。
早晨,水汽笼罩下的古城,早已人声喧哗。我独自一人来到江边。来往匆忙的行人,走在用料石垫成的“石桥”上,连走带跨的过了河。当地人叫这“石桥”为跳岩。其实就是在山溪中经常看到的用鹅卵石堆出水面,让过溪的人不用脱鞋,高一脚低一脚地横跨过去的那种“溪水石路”。这“石桥”长不过五十米,全部用清一色经过加工过的方块石建成。石宽约五十公分,长约六十公分,每隔三十公分摆上一块,一直摆到河对岸。人在石上走,水在脚下流。遇上对面来人,两人都要侧着身子,面对面地互让。稍一不慎,极有可能掉入水中。我想,凤凰的先人们设计这种跳岩时,大概没有想到,这跳岩后来成为既能解决人们过河的交通问题,又能用来锻炼身体,真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
江边,两岸几百米长的房子也很奇特。多数房子高约三层,前半临街,后半临水。靠水的这半边,用多根木头在水中支撑,形成水中吊脚楼。远远地望去,楼在水中,水在楼下。据说涨水时坐在楼上看书,双脚还可以摆在水中浸泡。成为最能吸引外地游客的凤凰一绝――吊脚楼群。过去这些功能单一的奇特的住宅楼,随着旅游市场的开发,现在得到充分利用,变成了身价极高的门面房。每到晚上,两岸吊脚楼上的茶室、饭馆、酒店、杂货铺等,生意特别兴隆。茗茶、喝酒、吃饭、购纪念品的人,挤满了各个店堂。猜拳行令声、放喉高唱声、购物讨价还价声交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凤凰夜景。
晌午刚过,在导游的安排下,人们纷纷登船游沱江。说她是江,其实是山溪,水深不到一米。船很小,一般能坐七、八个人。船工在后舱用竹篙撑着,慢慢前行。客人在船上观看两岸山水民俗风光。江水碧绿,两岸矗立地房屋倒映在水中,在远方青山的陪衬下,活现现地是一幅百看不厌的山水画。船行东关门白塔处,一阵清脆、幽扬的土家族歌声,从一艘古色古香地船舱内传出,回荡在江面上空。很久很久余音仍在耳边萦绕。原来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的少男少女们在欢快的对着山歌。一种乡情味极浓的惬意感从人的心灵深处爆发出来,那是一种无名、难忘的感觉,永久地烙印在你的脑海里。
芜湖县交通局:赵学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