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游记--走进非洲,走入埃及(十一)
虽说有遗憾,但总的来讲还是满意的,世界上的事不可能都是十全十美的。我的这次埃及游历收获不少。
第一、 跟着埃及人一起过斋月,一天只吃两顿饭自然减肥,回来后大家都说我瘦了。
第二、 环境的改变能激发人的潜能。以前我都是跟团玩,总是依靠别人,但通过这次一个人走了半段行程,我感到信心大增,以后自由行应该没问题。
第三、 我的英语水平有了提高,本来十几年不用的英语基本上不会说了,可在埃及都是用英语沟通,我从一个单词到一句话,到后来能说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第四、 我认识了埃及的阿拉伯数字。
但这次埃及行有点匆忙准备得不够充分,有了这次的经验以后自由行准备要做得更周全更仔细些。
在这里我把遗漏的景点也补写给大家。开罗我没去参观太阳船博物馆,太阳船博物馆(Solar Boats of Cheops)里展览的是从胡夫墓中发掘出的木制太阳船。太阳船是专门制造出来供法老升天时追随太阳神飞越天空时乘坐的。 在胡夫金字塔底部,发现了5个放置太阳船的坑穴,其中三个是空的。1954年和1987年,从另两个坑穴中分别发掘出2艘已经拆散但保存完好的叙利亚雪松船。其中一艘长43米、有4600年历史的太阳船已经被复制,放在太阳船博物馆中展出。
亚历山大最大的遗憾就是没去看亚历山大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曾是人类文明世界的太阳,它与亚历山大灯塔一起,是亚历山大城各项成就的最高代表。该图书馆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0多年前它到底是什么模样却无人知晓。今人只能从历史文献的零星记载中了解,因为它甚至连一个石块实物也没有留下;而大量考古发掘似乎也无确凿线索。人们只知道亚历山大图书馆建于公元前259年。当时的中国大约正是竹简流行;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思想开始流传的年代。在对托勒密二世国王乌基曼迪亚斯坟墓的发堀中他留下一句话:“我看到这个工程这么庞大时都要绝望了。”似表达了他接手此事时的心情,以及对图书馆工程浩大的惊讶。据说当时尽管有战乱,亚历山大图书馆藏书约54000卷。
应当说亚历山大大帝本人的军事征服举动,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他死后,亚历山大成为古埃及托勒密王国的首都。据说当初建亚历山大图书馆唯一的目的就是“收集全世界的书”,实现“世界知识总汇”的梦想,所以历代国王甚至为此都采取过一切手段:下令搜查每一艘进入亚历山大港口的船只,只要发现图书,不论国籍,马上归入亚历山大图书馆。有一则传说更讲到,当时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手稿原本收藏在雅典档案馆内。托勒密三世得知后此事后便设了一计,以制造副本为由先用一笔押金说服雅典破例出借,可据说最后归还给希腊的实际上是复制件,而真迹原件却被送往亚历山大图书馆了。
通过各种正当不正当的手段,亚历山大图书馆迅速成为人类早期历史上最伟大的图书馆:拥有公元前9世纪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的全部诗稿,并首次在图书馆复制和译成拉丁文字;藏有包括《几何原本》在内的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许多真迹原件;早在公元前270年就提出了哥白尼太阳和地球理论的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托芬的关于日心说的理论著作;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手稿真迹;古希腊医师、有西方医学奠基人之称的希波克拉底的许多著述手稿;第一本希腊文《圣经》旧约摩西五经的译稿;对医学也有贡献的古希腊哲学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和学者阿基米得等均有著作手迹留此。此外,当时古埃及人及托勒密时期许多的哲学、诗歌、文学、医学、宗教、伦理和其它科学均有大批著述收藏于此。极盛时据说馆藏各类手稿逾50万卷(纸草卷)。
另外,由于四方学者纷纷云集此地,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和诗人的埃拉托色尼,古希腊文献学家亚里斯塔克等不少历史名人都曾出任过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馆长。而诸如哲学家埃奈西德穆,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得等睿智圣贤也均在此或讲学,或求学,使图书馆享有“世界上最好的学校”的美名,并在整个地中海世界传播文明长达200至800年。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消失同样充满了神秘。现今人们只知道传说它先后毁于两场大火。关于第一场大火流传比较普遍:公元前48年罗马统帅恺撒在法萨罗战役中获胜后追击庞培进入埃及,进而帮助当时的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争夺王位,并在与其兄弟作战时放火焚烧敌军的舰队和港口。这场大火蔓延到亚历山大城里,致使图书馆遭殃,全部珍藏过半被毁。
由于牵涉到伊斯兰宗教的原因,关于第二次毁灭的传播就隐晦得多。约公元610年先知穆罕默德开始传播伊斯兰教,于公元630年以后伊斯兰教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传说中的第二场“大火”就发生在公元642年。当时征服埃及的阿拉伯将领阿慕尔进军并占领了亚历山大。有学者曾斗胆进言希望保存那些“火口余生”的珍贵典籍,阿慕尔不得不为如何处置这批书籍而请示。得到的答复很明确:如果与我们传授的教义内容一致,那它们就无存在的必要;如果与教义不一致,那就更该毁掉。于是逃过第一场大火的典籍这次未能幸免而又遭劫难,被运到当地一处公共浴室当作燃料烧,据说整个过程持续了约6个月。
现在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是1995年后重建的,占地4万平方米,它不仅是埃及的重点建筑项目,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重大科研和建筑项目,它的造型是从77个国家的设计中优选的。
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彻底被毁后,埃及的亚历山大大学早在1974年就提出重建图书馆问题,并希望尽可能在原址原样恢复。可是考古研究几乎没什么发现使得后来的重建工作基本是在没有多少历史资料可资借鉴的情况下进行的。可以说今天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复活”克服了许多困难,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社会许多国家和埃及共同合作努力的结果。
首先是图书馆选址问题。原来的亚历山大图书馆馆址究竟在那里根本无从考察,所以新馆馆址只能由埃及自己决定。现在的新馆建在亚历山大海滨区,在海滨大道上紧傍“地中海新娘”雕像处。它包括3座建筑,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造型奇特的图书馆,另有一个球型天文馆,第三座建筑是服务大楼。它们面对地中海,背靠亚历山大大学各理科学院,风光绮丽、景色迷人。根据埃及1993年的考古发掘,此地曾是古罗马文明时期的皇家专属区。
确定新图书馆的设计方案是又一个难题。它于1989年向世界公开招标,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财政援助。在参与竞标的数十个国家的600多家建筑设计机构中,挪威斯努希塔建筑事务所提出的初步设计方案中标,由他们的建筑师们承担外部建筑和内部设计。埃及的迈姆杜哈·哈姆宰作为埃及的参事参与设计。
由于亚历山大图书馆在古代文明中对全人类发挥过重大影响,所以埃及特别强调重建工作必须考虑历史因素。有舆论说埃及人似乎希望借此提升其在当代国际社会的地位。事实上这家建筑事务所的设计方案从最初提出到最后确定,各类专家一直不断地发表各种高见,并且不同意见争辩特多。据称最后的方案当然是一个妥协的产物:既要前卫地适应21世纪时代特点,又要能与亚历山大这座充满欧、亚、非异国文化情调的“历史之都”相融洽,还要尽可能符合和体现图书馆厚重的历史风采。
图书馆的建造基本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地基和土建工程,由意大利的罗迪尤·特里菲联合公司和埃及的阿拉伯承包公司负责。工程动工于1995年5月15日,完工于1996年12月31日,共耗资5900万美元。它包括一个直径达160米的如古罗马圆形剧场那样倾斜的建筑,600根桩柱有间隔、排列有序地耸立着,支撑着图书馆园型墙体和钢架玻璃的屋顶。它就是图书馆的阅览大厅,可同时接纳2000名读者。据说它在建筑艺术上达到了很高水准。第二阶段是图书馆及其它建筑,包括内外装修和设备安装。它动工于1996年12月27日,共耗资1.17亿美元。工程由英国的贝尔福·白迪联合公司和埃及的阿拉伯承包公司承担。
现代亚历山大图书馆总共包括主图书馆、青年图书馆、盲人图书馆、天文馆、手迹陈列馆、古籍珍本博物馆、国际资料研究学院、修缮保养工厂、会议中心等。此外它还留有一些空场所,可根据举办展览、演剧或其它需要随时提供各种服务。亚历山大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6770平方米。共有11层、总高33米,所以总共可提供使用面积达85405平方米。其中图书文化活动场所占4210平方米,科技和技术服务为10860平方米,国际资料研究学院用3500平方米,会议中心以及其它辅助服务场所占用面积30840平方米。
今天的图书馆达到了既现代又有厚重历史感的目的。它向地中海倾斜的外部圆形建筑据称是既怀念古时的圆形港口,又联想到宇宙的模样。钢架玻璃的屋顶,和柱顶的四棱透镜使透入的光线弥散,且随日光的移动而不断变化。图书馆的墙体由2米宽1米高的巨石建成,6300平方米的石头墙上刻满了阿拉伯文字、图案、符号,此外还有音乐和数学符号,以及世界各种文化的文字符号;这些图案均系手工凿刻而成。馆内宽敞明亮,确有传统图书馆的风范。
最后解决的问题是收集馆藏图书。埃及希望“复活”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仍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并专门收藏埃及的古代珍贵手稿和世界各地的著名图书。这一问题在世界各国的大力捐助下也得到了解决。通过国际社会各国的帮助,亚历山大图书馆现在征得了大量珍贵图书、典籍、手稿、书画和影像制品。这其中包括中国捐赠的如《中国通史》、《中国药物大全》、《二十四史》等极有收藏价值的书籍。开馆时它已拥有各类书籍20万卷册(长远目标是达到藏书800万卷册);视听资料1万件;手稿真迹和图书珍本1万件;各类地图5万件。此外还开通了国际因特网、卫星式信息查询,并拥有电脑资料编目、管理、检索等多种先进手段。
亚历山大图书馆现已成为亚历山大的一个新景观。将一个业已在地球上彻底消失、且遗存资料极少的图书馆“复活”成现在这个模样,毫无疑问是国际合作的结晶。埃及人称它是“埃及了解世界的窗口、及世界了解埃及的窗口”,并希望它能成为国际间进行文化文明交流的场所。
说道亚历山大图书馆我们不得不提一下著名的“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希腊语:ΚλεοπατραΖ;约前70年12月或前69年1月-约前30年8月12日)是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任女法老。最后,她让一条毒蛇咬死自己来同时结束自己和埃及的生命。从此以后,埃及成为了罗马帝国的一部份,直到5世纪西罗马帝国的崩亡。
文艺或电影上,她被认为是为保持国家免受罗马帝国吞并,曾色诱凯撒大帝及他的手下安东尼,因此又通译称为埃及艳后。她出生于公元前69年,是当时统治埃及的马其顿王朝的后裔。当年亚历山大大帝在建立了一个领土空前广阔的帝国时,将埃及给了自己的一个将军——克罗狄斯·托勒密,克罗狄斯·托勒密随即建立起了埃及历史上的克罗狄斯·托勒密王朝。而克利奥帕特拉是克罗狄斯·托勒密·奥雷特国王的次女。
在其父亲安排下,克利奥帕特拉按照习俗于她的异母弟弟(后来的克罗狄斯·托勒密十三世)结为夫妇,并由他们二人共同掌权。野心极大的克利奥帕特拉想进一步获得更大的权利,但是当时两位大臣波希纽斯和奥克奇维安联合起来对付她,将她赶到叙利亚,她在那里筹集军队,准备以武力争夺埃及王位。
此时,盖厄斯·儒略·凯撒追击庞培到了埃及,克罗狄斯·托勒密十三世的手下伯狄诺斯将庞培杀害,把他的头颅献给了盖厄斯·儒略·凯撒,以此来讨他的欢心,想利用盖厄斯·儒略·凯撒来除去他的姐姐克利奥帕特拉。但是这一举动并没有让他获得盖厄斯·儒略·凯撒的好感。而克利奥帕特拉也想借此机会利用盖厄斯·儒略·凯撒助她夺得王位,就命自己的属下装扮成一个商人,将自己包裹在一床大毯子中,商人到盖厄斯·儒略·凯撒住处求见盖厄斯·儒略·凯撒时,她就从毯子里面出来,与盖厄斯·儒略·凯撒见了面。那时克利奥帕特拉正处妙龄,美艳惊人,她利用自己的美貌和智慧,把盖厄斯·儒略·凯撒给迷住了,盖厄斯·儒略·凯撒就下令执行克利奥帕特拉的父亲的遗嘱,由克利奥帕特拉和克罗狄斯·托勒密十三世一起执政。
随后,波希纽斯发动叛乱,叛乱失败后被杀,克罗狄斯·托勒密十三世在逃亡的时候也命丧黄泉。盖厄斯·儒略·凯撒征服了埃及,但却没有把埃及化入罗马的领土。从此,克利奥帕特拉与盖厄斯·儒略·凯撒生活在一起,并有了一个儿子,名叫盖厄斯·儒略·凯撒利恩,意思是“小盖厄斯·儒略·凯撒”。同时,盖厄斯·儒略·凯撒恢复了克利奥帕特拉的王位。
公元前44年,盖厄斯·儒略·凯撒遇刺身亡。克利奥帕特拉凄凉地从罗马逃回了埃及。此时在罗马,盖厄斯·儒略·凯撒的养子屋大维及属下马克·安东尼平定了罗马的动乱,两人划分了势力范围。屋大维统治西部,安东尼则统治东部。安东尼在攻打安息时传讯克利奥帕特拉到塔尔苏斯,希望获得埃及的财富以解决军队的给养问题。
克利奥帕特拉则乘坐金色的大船,穿着艳丽来到了塔尔苏斯面见安东尼。她的美貌也把安东尼给征服了,两人在塔尔苏斯同居达12年之久,而克利奥帕特拉也给安东尼生育了3个子女。女王成功地保住了她的王位和埃及王国。
在庞贝柱附近除了有孔姆·艾尔—苏卡法(Kom el--Shuqafa)墓室,还有亚历山大的罗马剧场。罗马剧场兴建于公元2世纪,有14排白色大理石的座位,约能容纳800名观众,表演场地前过道上的马赛克地板还依稀可见。这里曾经是一个室内剧场,有圆形的屋顶,但现在只残存几根柱子。现在这里还经常上演取材于埃及或希腊传说的歌剧。
前面我曾提到想去爬西奈山,这里我就来介绍一下西奈山。西奈山又叫摩西山(Mount Moses),位于西奈半岛中部,海拔2285米,是基督教的圣山,基督教的信徒们虔诚地称其为“神峰”(The Holy Peak)。
据圣经记载,上帝的十二使徒之一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民逃出埃及,过红海,到西奈,在西奈山上,上帝亲授摩西“十诫”,即上帝子民必须遵守的十条戒律,包括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窃、不贪图他人财产等。西奈山上建有纪念摩西接受上帝戒命的神庙(Chapel),神庙始建于公元532年,后多次毁坏,又多次重建,现存的庙宇建于1934年,但石料仍是公元532年初建时的石料。山脚下座落着世界上最著名的修道院——圣凯瑟琳修道院(St.Catherine Monastery),这座距今1400年的修道院,尽管远离尘世,仍香火鼎盛,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信徒和游客到这里来朝圣、游览。
到西奈山朝圣有一种开始于6世纪时的形式:凌晨时分从Dahab出发,1.5小时后到达山脚下的圣凯瑟琳修道院,开始攀登圣山,攀登西奈山的路程随山坡蜿蜒而上,修建于19世纪的山路共8公里长,有3750级台阶。登上山顶后再朝拜神庙、观赏日出。由于山顶海拔高,气温很低,出发前一定要带足衣物,也可以花20美元租一头骆驼上山。圣凯瑟琳修道院位于东西方交通要道上的西奈半岛摩西山麓,即西奈山(Mount Moses)脚下,是4~6世纪时到西奈避难修道的修士们为纪念为信仰献身的姑娘凯瑟琳而修建的。西奈半岛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公元6世纪后,西奈几经战火,但圣凯瑟琳修道院却完好无损。无论是在阿拉伯人入侵、十字军东征,还是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拿破仑侵略,乃至当年以色列占领时期,修道院都没有受到破坏,成为当地最富盛名的修道院之一。
修道院的规模很大,从外表看就像一座古城堡。修道院的主教堂是一座长方形的石灰岩建筑,教堂入口的木门取材于黎巴嫩雪松,门上有动物、鲜花和树叶的浮雕,是一位拜占庭艺术家的杰作。门楣上的希腊语铭文写道:“这是通向上帝之门,正义将由此进入。”除了主教堂外,修道院内还保存了不少珍贵文物,如2000幅圣画藏品,包括希腊文、阿拉伯文、土耳其文、波斯文、拉丁文、亚美尼亚文、科普特文等12种文字的近3000份手稿,其中还有世所罕见的最古老的《圣经》译本———公元5世纪古叙利亚文的《摩西五经》、古代哈里发和苏丹向修道院颁发的诏书、法令等。
值得一提的是,修道院内还有一座特殊的建筑——公元1106年,埃及法蒂玛王朝的统治者欧麦尔别出心裁地派人在修道院内修建了一座欧麦尔清真寺,但清真寺今天已不再被使用,它已成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和睦相处的象征,被赋予一种新的特殊价值。沙姆沙伊赫有班车直达西奈山。圣凯瑟琳修道院门票:免费。开放时间:9:00~12:00,周五、六与教会节日不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