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游记--走进非洲,走入埃及(九)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06-0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2007年10月3日 亚历山大灯塔—庞贝柱—孔姆.艾尔--苏卡法(kom.el--shuqafa)墓室—夏宫—开罗

第二天吃过早餐,我就下楼看看司机有没有来,下去一看他已等在大厅,看来埃及人还是很讲信用的。可这个想法马上就被我推翻了,刚坐到车上司机就和我说昨天的价位太低,我今天要去的夏宫很远必须加钱。我问要多少,他说两百,我以为听错了让他连说两遍,太过分了翻四倍,我气愤地和他理论,最后我加到80,他降到150就互不相让,他说80的话让我下车回宾馆,我对他的不守信用气极了,背起包就走,不过我以为他会叫住我,可是走出很远也没听到叫声,通常这种情况说明我的价位太低了,他无法接受。没办法我只好在马路上拦了辆出租车,司机不懂英文通过两个人的翻译才费力地谈妥线路和价位,也不便宜要120镑。

我们首先到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灯塔,现在是一个城堡,它就建在亚历山大灯塔的原址上,叫做盖贝依城堡。城堡为15世纪盖贝依苏丹时期建造,修建城堡时还利用了灯塔废墟中的一些石块,这可能是这座神奇建筑的最后痕迹了。现在城堡对外开放,展出航海器具和航海史资料。

亚历山大灯塔在距离海岸1公里的法罗斯岛东端,因此也称作法罗斯灯塔。从公元前305年,亚历山大城逐渐成为东西贸易集散地和地中海的重要港口,船只往来频繁,但港口附近地形险恶。亚历山大大帝的部下占领埃及后,下令建造一座灯塔。希腊著名建筑师索斯特拉特奉命设计,花了20年时间,于公元前270年建成。根据文献记载,亚历山大灯塔的外观为巴比伦风格,由石灰石、花岗石、白大理石和青铜筑成。塔分三层,最低的一层为四角柱,第二层为八角柱,最高一层为圆柱,再加塔顶上海神波赛东的雕像,整座灯塔高达135米,竟相当于一座四十层高的大厦!在第三层,8根圆柱撑着一个圆顶,并有螺旋通道通向顶部。这里安放着一面巨大的镜子,白天反射日光,晚上反射巨大火盆中点燃的灯火,据说灯光能照射到56公里外的海道,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是在这面神秘的镜子中可以看到远处的船只。到底是什么样的设计,恐怕永远都是一个谜。

在建成后长达1500年的时间里,亚历山大灯塔一直在黑夜中为水手们指引进港的路线。后来新的统治者迁都开罗,灯塔开始失修,几次大地震几乎将灯塔完全摧毁,15世纪又在原址上新建了盖贝依城堡,亚历山大灯塔成为第六个消失的古代建筑奇迹,从此仅有金字塔独自证明着那个时代的辉煌。

但是人们从来不曾忘记这座伟大的灯塔。现在的法罗斯岛已通过拦海大坝与亚历山大城相连,世界各地的人们络绎不绝地前来凭吊。在离亚历山大城48公里处的阿布-西拉,也建有一个缩小的灯塔复制品供人参观。考古人员也在不断发掘被掩埋的历史,1996年11月,考古人员又在地中海深处发现了据说是亚历山大灯塔的遗留物。

参观完灯塔遗址后,我们的车子离开了高楼林立、明亮整洁的海滨大道,向城市西南方向驶去,进入老城区,尾随着轰隆隆的有轨电车,在石砌马路上慢慢蠕动,不一会来到一座高墙。进入大门,一片荒凉的高地上一根巨大的擎天柱闯入眼帘,它就是闻名遐迩的庞贝柱(即萨瓦里石柱)是亚历山大城的城徽。沿着右侧小道走到柱基台阶,拾级而上,仰望柱顶,只见它直插云霄,好似行将倾倒,颇为吓人。这天亚历山大的中国游客特别多,走到哪都能看到中国人的身影。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走出国门,看看世界”变得容易多了。我就蹭在这些中国团队后面听导游解说。“萨瓦里”,阿拉伯语意为“桅杆”。据说,阿拉伯人于公元641年占领城市,远望这根石柱耸立于400根石柱构成的柱廊中央,状如帆船桅杆,因而得名。石柱由柱基、柱身、柱顶三部分组成,总高度为26.85米,重约500吨。柱身呈圆柱形,上部直径2.3米,下部2.7米,全长20.75米,由一整块红色花岗石凿成。柱顶为古罗马科林斯式,饰有爵床花图案。石柱的石料采自上埃及的阿斯旺,由平底船经尼罗河及其支流运抵亚历山大。石柱的竖立方法是在柱基四周垒土成凹形,然后把它拽入凹形中央的柱基上,竖好后清除四周垒土。

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统治期间,驻守亚历山大的大将艾赫里叛乱,戴克里先亲率大军远征讨伐,围城8个月,残酷地进行镇压。当时城内饿殍遍地,瘟疫流行。戴克里先调来粮食,赈济灾民,安抚百姓。公元297年,埃及执政长官波思吐莫斯在赛拉比斯神庙的广场中央建立这根石柱,以示感恩戴德。柱基西侧石壁上刻有四行字,至今依稀可辨:“为战无不胜的亚历山大监护神,公正的戴克里先皇帝,波思吐莫斯谨立此柱”。

从石柱往西,行数十步,下台阶,抵一小块洼地。1895年,在洼地北面的岩洞里发现了一尊赛拉比斯神像,现在亚历山大希腊罗马博物馆里展出。神像由黑色闪石岩雕成,呈牛犊形,两角之间有一日轮,两耳朝前张开如喇叭,据说它是在倾听人民的呼声。洼地的南面有一条宽阔的地道,往东可直达石柱下面。地道两旁岩石上凿有一个个格子和放置油灯的小洞。一说它是赛拉比斯神庙的附属图书馆,另一说是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分馆。公元48年,位于海滨的藏书70万册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被战火付之一炬,部分纸莎草纸图书即迁移此馆。从地道出来往南,有几口古代蓄水井。石柱的正南方,两尊狮身人面像依然匍伏着。西南方,赛拉比斯神庙废墟犹存。

几百年来,萨瓦里石柱遗留下不少轶闻逸事。十字军将士误认为古罗马大将庞贝(公元前106-前48年)被恺撒击败,逃到埃及,死于埃及人之手,其骨灰存于柱顶骨灰罐里,故欧美人士至今仍以庞贝柱称之。1000多年来,亚历山大经历了沧海桑田,许多著名的古迹或成废墟,或销声匿迹,唯独萨瓦里石柱巍然挺立,如今成了亚历山大城的标志。

接下来我们去了离庞贝柱不远的著名的地下墓群--孔姆·艾尔—苏卡法(Kom el--Shuqafa)墓室。大约是公元1至2世纪时期的,规模很大。与安福什墓群不同的是,当时的富有人家要在这里埋葬死去的亲属,必须交费加入一种墓葬公司。这个墓地的结构非常独特,它是地下建筑,深约23米,分3层。最初是属于一个大家族的,后来其他家族的人也在这里入葬,里面有200个墓穴。它的入口是一个圆形的大井,死者的木乃伊是用绳子从井口顺下去。环绕着井墙是螺旋式的台阶,拾阶而下,就到了墓室中央的一个大厅,这个厅有8个柱子;左边是另外一个立柱厅,它的三面都有大理石的长凳,这就是所谓的“宴会厅”,为死者送葬之后,所有的亲友聚集在这里,围着中间的木桌子宴饮,之后,要把盛酒的陶罐摔在地上,“孔姆”一词就是打碎陶罐的意思。

这里不允许拍照而且管理非常严格,进门时必须交出照相机由门卫保存。从主墓室进去沿着台阶向下走就可看到 中央大厅,从中央大厅再一直向前走下一段台阶,就到了“中心墓”。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墓穴,只不过墓穴前有一个装饰繁琐的拱门,所以格外引人注意。拱门两侧各有一个纸草状的柱子,柱头以花卉装饰。柱子两侧的墙上各有一条蜷曲的、头带双王冠的蛇,头上各顶着一个圆盘,里面分别是希腊的酒神狄奥尼修斯(Dionysus)和商业与发明之神赫耳墨斯(Hermes)的形象。两边的墙上还各有一个壁龛,里面分别立着一男(右)一女(左)两个雕像,大概是墓穴的主人。拱门内侧,各有身着罗马士兵铠甲的阿努比斯神(Anubis,右)和赛特—提芬神(Seth—Typhon,左)形象的浮雕。方形外棺上刻有阿皮斯圣牛(Apis)的形象,棺盖不能打开,但是后面有入口可以进入,死者的木乃伊大概是在举行葬仪时才入殓的。墓穴后面的墙上多有表现葬仪的浮雕,如中间那个墓穴后面的墙上,表现的是一具木乃伊躺在狮头装饰的床上,旁边有荷鲁斯(Horus)、阿努比斯和图特(Thoth)守护着,一个祭司在主持仪式。

“中心墓”的外围又有许多墓穴。纵深处还有更多。从“中心墓”的右侧穿过一道门,顺台阶向上走,就进入另一个墓穴群,其中一个墓室的壁画(见图)表现的是伊西斯(Isis)耐弗西斯(Nephthis)守护着奥赛里斯(Osiris)的木乃伊。另外有一个厅叫“卡拉卡拉厅”(Caracalla),是因为在这里发现了罗马皇帝卡拉卡拉的士兵和他们的战马的遗骨,这些遗骨现仍在原地保存。

特别的是,这里表现古埃及主题的壁画却有一种简约的古典风格,这说明它们并非出自古埃及的工匠之手,而是代表了源于亚历山大的一种地方艺术风格。这种现象并非是孤立的,在当时的罗马世界,对伊西斯女神的崇拜传播开来时,最初是地道的埃及风格与简约化的古典风格并行,共同表现传统的埃及主题,渐渐地,后者居然还占了上风。

跟着一群中国游客后面出了孔姆·艾尔—苏卡法墓室我们就驱车赶往夏宫即蒙塔扎宫。它座落在市东部,占地155.4公顷,密林环绕,是一个独具特色的花园。1952年前一直是皇室家族的消夏避暑地,现向游人开放。园内有法鲁克国王行宫(现为埃及国宾馆)。赫迪夫·阿拔斯二世在世纪之交所建的这座土耳其-佛罗伦萨式的建筑物,是王室避暑地。王宫不对公众开放,看其外观一定要注意频频出现的主题字母F。据说一个报喜人告诉福阿德王,字母F将给他的家庭带来好运,从此他和他的儿子法鲁克给他们的子孙命名都以F开头。1951年法鲁克与娜瑞曼结婚,却没有更改她的名字,1952年1月他们的儿子诞生,他为他取名阿赫迈德·福阿德,字母F被放在第二位,6个月后法鲁克被废黜。由于天热我只在花园内走走,园内到处种植着椰枣树。走了一会司机表示要开车带我兜一圈,我同意了。

原本我还想去亚历山大图书馆参观,可跟那个当地司机说也说不清楚,只好让他送我回去。这真是我埃及之行的另一大遗憾。宾馆对面有麦当劳和肯德基快餐店,我想进去喝点饮料休息休息,可因为是斋月都要到下午才开。我在街上随意逛着,大多数饭店都关门了,只有一些点心店开着,我在店里看到一种像手指形状的点心,不禁猜测它是不是就是游记中提到的叫“宰娜白的手指”的点心。一个老外向我证实了这点并推荐了另外一种点心,我很高兴地各买了点,想在火车上吃。我从宾馆取回行李,服务员为我叫了辆计程车居然是有表的,可是至始至终他都没有打表。原打算乘火车回开罗,司机却阴差阳错地将我送到汽车站,正好回开罗后我要买去胡尔加达的汽车票,那就乘大巴回去吧。上车后,我旁边坐了位虔诚的穆斯林,每当祈祷时间一到他就一直念可兰经还放穆斯林音乐。我看看四周没有乘客吃东西喝水,点心我是不敢吃了,水也只是偷偷地喝两口。在斋月里,尤其是公共场合还是要尊重对方的风俗的。

从亚历山大到开罗乘大巴要3小时,可一进开罗城就大塞车,没想到开罗的汽车站离市中心这么远,到达汽车站时足足用了5个小时。回到开罗的宾馆已经很晚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我迫不急待地打开点心品尝,埃及的甜点真是“名不虚传”,又甜又腻,估计那位游记作者酷爱甜食。我吃了半包榨菜才缓过劲来,真后悔榨菜仅带了一包。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