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之间话土楼(二)
二、永定土楼群
从南靖土楼回来后,我一直有种远离城市的喧嚣、在宁静的土楼里,哪怕是呆上一天的念头。时隔月余,我便揣着这个梦想来到永定,来到了湖坑镇的洪坑――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景区,走进了号称“土楼王子”的振成楼。在这个由46座土楼组成的村庄景区里,振成楼显得尤其富丽堂皇。这座才九十多年历史的圆楼,是林氏三兄弟历经三代人的努力才建成的,而且结合了当时的一些西洋建筑风格,可谓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的佳作。中堂里挂满了名人题匾,其中原国民政府(北洋政府时期)黎元洪的,特别珍贵。可惜全毁于文革期间。现在的一切,全是出于旅游的需要,到处都有“重修”的痕迹。看不到一处原生态的土楼,倒是村边的水车、榕树、幽静的竹林和溪旁洗衣的妇人,觉得自然和亲切。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一家特爱喝茶的人,几乎每天都要泡茶。久而久之,茶壶上附着一层厚厚的茶垢,就是不放茶叶,也能泡出茶来。有一天来了一位收古董的,说要买这茶壶、茶杯,并付了定金,等他们家人商量好来取。第二天,古董商人得到的是一副崭新的茶具,一看是昨天那副没错,主人还殷切地说,昨晚我们把茶具的污垢都帮你洗干净了。
怀着对失落土楼的婉惜,我走出洪坑,来到离振成楼仅五里路的高北村,计划今晚住在承启楼。承启楼又名天助楼坐落在高头乡的高北村。承启二字取自门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据说,承启楼从明崇祯破土动工,到清康熙(1709年)竣工,历经江家三代人前赴后继、薪火相传,才建成了这座巨大的江家大楼。承启楼占地面积5378米,直径73米,外围周长229米。当地有段民谣是这么概括承启楼的: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据说,楼内最多时住过80多户600多人。现在依然住有300多人。这人一多也闹了不少笑话:有位嫁入承启楼的新媳妇,一年多了还无法认识全楼的人,有一次去外村吃酒,讲起她居住的土楼有多大多高,说着说着就跟别人争了起来,后来才知道是同一座楼的。
这些都是承启楼老人江恩庆告诉我的,他在楼内的东门边卖纪念品。晚上我就住在他家,进大门后左边第一楼梯的三楼第一间房子(从左边算起,没编号不记清楚会走错的),他只收我住宿费20元、在他家吃饭一天10元。晚饭前,江老汉特意去了几里外的地方买了肉,由他的老伴做了一桌:具有客家特色的蘑菇肉片、肉羹汤、豆腐、花生米和青菜。老江是位退休干部,他老伴是平和人,算是闽南老乡,语言尚能通。他们可爱的小外孙女叫吴雅斌,小学六年级,在她外公去买菜时,带我逛了楼内的阴阳二井。她说,男人喝阳井水会聪明,女人喝阴井水会漂亮。但阴井水现在已没人吃了。我说,你不喜欢漂亮吗?她讲:智慧更重要。难怪这里人个个聪明伶俐。我也赶紧提了水桶,吊起井水尝尝,沾沾灵气。小导游还带我去了祖堂,在这里我惊奇地看到了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和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墨宝题匾。小雅斌却告诉我,这些也是复制品。原来这些承载历史痕迹的珍品被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晚饭后,江老汉边泡茶边讲起尘封的往事和承启楼边的世泽楼的渊源。我端起茶杯,浅浅地抿,深深地品,淡泊之间,回味绵延。以至在承启楼里的夜晚,竟然失眠。耳边的犬吠声、楼上的脚步声、楼下的响动声,迷迷糊糊中,我进入了承启楼的梦乡。
告别江老汉一家时,热情的他一直陪我找到去往下洋的车。摩托车工姓江,是江恩庆的侄儿。
初溪土楼群位于下洋镇的初溪村,主要有五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构成的村庄。据说是在大约六百年前,一群徐姓族人,为了躲避中原战乱,扶老携幼,背井离乡,几经周折,来到了这里。开始重建家园,这些土楼的名字都有一个“庆”字,如集庆楼、绳庆楼、余庆楼、善庆楼等。
集庆楼是徐姓家族建造的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圆楼,建于明永乐17年(1419年)距今580多年。集庆楼的独特之处在于:造型公私兼顾。从一层的灶间开始,每户都各自安装楼梯,各层通道用木板隔开。72道楼梯把全楼分成72套独立的单元,这种聚族而居又彼此独立的模式,既避免了大多土楼太过公共性的缺点,又消除了单门独户的恐惧心理。不失为一种创造性的设计。
这些原汁原味的楼群,由于被群山密密实实地包裹着,还不方便开辟旅游,所以显得杂乱和真实。这里的人,该干啥还是干啥,只有老人、孩子倚门张望着我这位陌生的过客。其实我也是矛盾的,既希望这里不被改变,又希望他们能改变生活。一位徐姓老人是这么对我说的:人活的再好,或是不好。也只一日三餐饭,一张床。
看来,左右人的还是自己的心态。有副对联,我只记得下联:境由心造,退一步海阔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