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沙和小黄
岜沙,最后的带枪部落。
到岜沙前,我们已经拜访了黔东南州的三个苗寨,南花,郎得和西江。看到的是密布的吊脚楼,汉苗混杂的服饰,商业化的歌舞表演。这些苗寨都是为旅游者和汉族准备的。对于行程中的最后一个神秘苗寨,期待中。
在岜沙,非常好运气,碰上了三年一度芦笙大赛。上寨和下寨一共制作了几十支新的芦笙,有几支足有五米多高。芦笙的音调单一,但声音低沉而洪亮,几十支芦笙一起和奏,如同一具大管风琴。身在其中的你,感受到一股原始的动力,纯净的单音,纷乱的组合,无休无止,如鼓声,如呐喊。全村所有的男丁都来了,山坡上下,黑压压的,这就是图腾的崇拜,千年的文化集中到这一个时刻。芦笙大赛结束后,每个小队拎来了一桶米酒,场面顿时演变成了全村的狂欢。拿着竹节做成的酒桶,满满乘上混杂着酒糟的米酒,相互间,或敬酒,或劝酒,或灌酒。不管你是长辈,是村长支书,是千里外来的客人,酒成了唯一的主题。酒桶在人群中传来传去,人在似醉似狂中无比放松。
岜沙客观上是一个非常落后的村落。这里有树皮做顶的房屋,有冬天光脚买不起袜子的村民。不过这里同时有新修的希望小学,有芦笙大赛和狂欢。生命是渺小的,但期望是永远的。
小黄,侗歌之乡。
小黄是驴伴推荐的必去侗寨。侗歌之乡,非常有吸引力哦。
鼓楼是侗族的象征,每个家族都要修建一个鼓楼,由全家的所有兄弟一起捐造。哪个家族的鼓楼高,就意味着这个家族的人丁兴旺,家族富裕。但是村中最高的建筑是希望小学,由香港佛教协会捐助,命名为智慧小学。正赶上中考,孩子们都趴在桌子上做试卷,偶尔有几个看到我们,隔着窗子向我们做鬼脸,有趣。
在和校长的聊天中,校长告诉我们,学生和小学的情况还是很艰苦。缺少教学用品,部分学生交不起80块钱的学费,学校收不全学费没法去买教课书。但是马上要免除农村小学生的学费了,联想到路上看到的标语“初中不毕业,不能去打工”,教育正在改变过去。
村民主任临时组织了女子侗歌表演。侗家女子的声音高亢悠长,由一个侗女领头,仿佛山涧响起一声凤鸣。稍后,其他人和入领唱人的歌声中,没有任何伴奏,但音调转呈起合,如同百鸟朝凤,声音绕梁而上。期间,当某个高潮之后,领唱的女子会另起一个高音,带出另一段和声,与之前的高潮相互呼应,仿佛是二只凤凰在比赛谁的羽毛更亮丽。侗歌的确是天籁之音,自然天成。而侗家女子,是天生的乐观者。非常巧,回来后,在电视上的晚会中看到了其中最小的二个侗女。
在小黄,同样感受到了生活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