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澧河开发将新增沿河公园24座
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沙澧河开发建设工程第一期已经拉开帷幕,252万漯河人翘首企盼的“水绿共存、环境优美”的城市新形象将展现在世人面前。沙澧河开发建设工程建成之后,漯河将会彰显出哪些特色?记者近日走访了市沙澧河开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有关人士。
沙澧河成就了漯河的灿烂历史和辉煌今天,我们更期待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明天。
自古就是水陆交通重镇的漯河,其繁荣和昌盛得益于“舟行此焉薄,估(贾)客南来多,江淮百货萃,此处星辰罗”的优越地理条件。
如今,沿河两岸经过十多年的改造和建设,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绿化带,建成一系列景色诱人的河岸游乐园和人文景点。然而,彰显漯河城市个性的沙澧河水域开发利用还很不充分,设施不够完善,特色不够突出,品位有待提升;沿河绿化景观规模有限,河滩公园景观比较单调,相邻水体景观不够协调;滨水环境粗糙,难以吸引更多的市民和游客;建成区内滨水地段环境简陋,亲和力不强,滨水区的综合功能得不到发挥;已建成滨河游园对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发掘不足,缺乏丰富的文化内涵,沙澧河亟待开发建设利用。
沙澧河穿越城市中部,非常适合把自然风光引入繁华都市,打造富有特色与活力的城市中心区。弯曲多变的河道水系,形成多个景观区域,适宜城中“借景”、“衬景”、“造景”,形成步移景异、别有洞天之景。宽窄各异的河滩,保持着淳朴的田园野趣,适于开发建设各种户外活动场所。临河建筑大多是低矮简陋的民居和厂房,因拆迁成本较小而适合大规模改造建设。基本完好的河堤可以扩建成沿河行人道,供游人步行休闲或骑车游览。诸多有利因素,为开发建设沙澧河、提高漯河城市品位、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先决条件。
沙澧河分区段开发建设,三年后五大功能景区段凸显不同文化特色
根据《沙澧河市区段沿岸综合整治建设指导方案》,我市此次沙澧河开发建设把综合整治的指导思想定位在以水为体、以河为脉、以绿为美、以文为魂上,充分挖掘沙澧河弯曲多变的自然资源和漯河深厚的文化资源,采取以河串湖、以堤串珠的手法,挖坡培堤,拓宽水面,贯通道路,造园绿化,致力于打造一条融自然性、生态性、亲水性、人文性为一体的绿色景观长廊,彰显生态沙澧,塑造绿韵名城。
沿河整治后的沙澧河市区段,将把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场景呈现在人们面前。
第一区段为澧河段,从107国道澧河桥至人民路澧河桥,全长3.6公里。澧河南北堤顶由现在的不足5米加宽到12米,部分地段可加宽至25~40米,建成5座10亩左右的堤顶公园,形成澧河春晓、疏林新绿,“母亲河”自然生态河岸线、城市水源保护地等景观,充分展示“疑闻莲歌乐音,尤赏雪霁奇景”的文景主题。
第二区段为沙河段,从107国道沙河桥至太行山路沙河桥,全长2.5公里。沙河南北堤顶加宽到12米,局部加宽到35米,建成3座5亩左右的小游园。改造后的沙河南北堤呈现出沙河秋月、古城水韵、林果送景的场景,形成城市起源公园、郾城历史文化(彼岸寺经幢、镇河铁牛)公园、抗战文化公园、漯河民俗风情公园、桃花节公园等景观,强化“体验民俗特色,聚焦地方风情”的主题。
第三区段为沙澧河交汇处,全长2.9公里。其中沙河段1.9公里,澧河段1公里。沙河南北堤顶和澧河东西堤顶分别由现在的5米左右加宽至12米,部分堤段加宽到28-30米,形成3处10亩左右的小游园,将呈现出“双河交汇”的漯河韵味,形成两河交汇处地标景观和城市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教中心的复合中心景观,充分体现“昔日螺湾争渡,今朝瀚海先行”的主题。
第四区段为沙河段,从泰山路沙河桥至金山路沙河桥,全长3.6公里。沙河南北堤顶加宽到12米,部分地段加宽到20米,形成3座10亩左右的小游园并在部分滩地取土成湖。形成虎滩雄居、百舟争渡的景观,体现“百品中原美食,千叹绿城神韵”的主题。
第五区段为沙河段,从金山路沙河桥至凇江路沙河桥,全长2.8公里。沙河东西堤顶加宽至12米,部分地段加宽到26-30米,形成6座小游园;同时在沙河转弯处“母猪圈”位置向外加宽建设面积达54亩的公园,在凇江路沙河桥董庄附近加宽河堤至120米并建设面积达42亩的公园,以呈现大河迎晖,字圣遗风的人文景观,形成许慎陵墓园、汉字文化园、历史名人园、桥梁文化园、召陵新区风貌等景观,展示“探寻文宗字祖,解读商桥遗存”的主题韵味。
沙澧河市区段改造建成后,新增沿河公园24座,新增游园面积达562亩,新增水域面积556亩,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将达到18平方米。漯河的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大大增强。漯河的滨河花园城市初现,将步入生态花园城市行列。同时,旅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突飞猛进,成为促进漯河城市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
建设彰显漯河文化特色的滨水生态城市,实现水与城市的和谐统一
开发建设沙澧河的点睛之笔,就是显水造绿亮丽漯河,形成不同风格的滨水风光带和清水绿岸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娱乐的水绿环境,呈现“城在水中,水在绿中”的漯河平原滨水城市特色,以此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十到十五年后,实现沙澧河开发建设目标,漯河新城市应该是一个以游憩娱乐、文化商业、博览和居住为主的综合性文化休闲活动中心,是个空间变化丰富、地方气息浓厚、主题和特色鲜明的滨河景观中心,是一个沙澧河水文化与现代文明城市和谐统一的生态宜居名城。
沙澧河水与漯河城市生态的和谐统一。新城市严格保持现状生态基质和绿、水、城相融的形态格局,治污还绿,强化生态湿地建设,保持滨水地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原有城市水系的生态功能,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并举,实现自然生态与都市生活的和谐统一。
沙澧河水与城市形态的和谐统一。沙澧河沿岸地区的开发建设带动城市系统的更新,水域和土地开发与空间复合开发相结合而重新构建出漯河滨水城市功能。新城市在严格保护生态基质、斑块和廊道的基础上,以沙澧河为纽带,形成绿水相间的组团式空间结构,控制城市无序蔓延。实现“内部主题化”,每个主题区段形成一定的标志点和标志区域,彰显特色和个性。
沙澧河水与城市交通的和谐统一。通过沙澧河开发建设,贯通城市水陆交通,装点老桥,搭建新桥,贯通滨河道路,滨河与跨河交通便畅,水上巴士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有效补充。水上交通与旅游发展相结合,成为平原城市独具特色的水上旅游项目。通过交通适应和引导,建立起与城市职能和土地开发相适应的安全、合理、畅通的城市交通流线。公共交通导向以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在周围设置商业、金融、商务等服务设施和公共开敞空间,形成城市节点。通过在公交站点周围形成高强度、综合性土地开发利用和步行设施,增强公共交通使用率,减轻对小汽车交通的依赖性。
沙澧河水与城市文化的和谐统一。开发建设后的沙澧河,充分发挥其得天独厚的独特自然禀赋和丰富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形成漯河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显现漯河独特的个性魅力、良好的人文环境、鲜明的文化风格和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沙澧河水与城市经营的和谐统一。沙澧河是漯河宝贵的有形资源,通过沙澧河开发建设打造“中原江南、绿韵名城”新漯河,让沙澧河成为漯河城市经营的重要资本,源源不断地吸引外来旅游者、定居者和投资者,使城市环境改造和旅游开发得到持续稳定发展。
沙澧河水与城市生活的和谐统一。城市是人们集中居住生活的地方,现代城市生活需要丰富多彩的特色景观,更需要水秀带来的灵气。沙澧河开发建设后的新漯河,更多的酒店、餐厅、酒吧、茶座等休闲娱乐购物设施置身于滨水地带,使滨水地带的社会生活氛围更加热闹欢快,吸引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享受现代生活,发展滨水产业,繁荣滨水经济。届时,可以举办各种水上或滨水大型活动,彰显漯河水都特色:如滨河马拉松、大河游泳等体育运动,桃花节、赛龙舟等民俗活动,河畔音乐会、水上旅游、传统节庆活动……
十五年三期沙澧河开发建设,“一心、二轴、九区”展现漯河新气象
通过长达十五年的沙澧河三期开发建设,新漯河将形成“一心、二轴、九片区”的城市新格局,成为一个综合实力较强,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完备,城市布局合理,交通设施完善,环境条件良好的,城市与自然融合共生的开放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滨水宜居城市。
沙澧河开发建设规划目标实现后,漯河市复合型中心将展现新时代英姿。在沙澧河交汇处,将形成以老城商业中心、沙北行政中心、沙澧文教和商务中心为主要内容的复合中心,成为漯河现代化生态性滨水宜居城市的中心城区。聚集在城市中心地区的商业休闲、行政文化、文教商务三大中心立足于不同的空间点,共同撑起城市中心,强化漯河市区域中心的地位,增强漯河的城市凝聚力和竞争力。
“现代城市景观轴”和“城市时代发展轴”二大轴线崭露头角。沙澧河开发建设完成后,基于沙澧河的我市滨水水系景观轴线开始形成,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成就漯河滨水而兴、临水而盛、依水而胜的时代辉煌。沙澧河市区段成为漯河市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轴,城市功能组织的中枢,城市风貌展示的界面和城市自然生态的长廊,凸现出城市发展的脊梁作用。基于长江路_人民路的城市功能轴,通过对两处车站(火车站和客运新站)的商业、行政、文化娱乐、商务培训等设施的建设,带动市区西部新城开发建设和老城商业中心更新改造。同时依托东部工业区建设,疏通改造长江路、人民路,形成漯河城市功能空间拓展轴,通过街道空间、建筑空间和绿化空间等形成互为交融的“鱼骨状”城市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