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驾车去乌镇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06-0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从上海出发沿沪杭高速南行,过嘉兴休息区后第一个出口就是屠甸立交,出收费口向北,沿着路标指示,行30多公里就到了乌镇。我们没有按指示把车开进旅游车辆停车场,而是先绕着镇子转到镇西的市河大桥前,找到个停车场,只花5元就可停一天,且离景点不远。

乌镇地处浙北,京杭大运河畔,有千年历史,是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镇内河道交错,古桥纵横,民居临河而建,青瓦粉墙木结构,灿烂的阳光射进窄长的巷子,抚摩着熙熙攘攘的游客的肩头。东西走向的东市河沿岸从兴华桥到逢源双桥一段被辟为旅游景点,须买45元联票才能进入,不过若你有足够的耐心,等凑足10个散客一齐买票,就能得到每人节省5元的实惠。

乌镇是茅盾先生的故乡,到了这里,当然要看看他老人家的故居和年少时求学的立志书院。立志书院现在是茅盾纪念馆,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面每个展台前都站满了头带各色旅游帽的旅游团员,二楼人稍少些,可以驻足仔细看看几十年前发生在中国的一些故事。出纪念馆东行,一路可以参观余榴梁钱币馆、水龙会、木雕馆、染坊、糟坊、民俗风情馆、百床馆和织布作坊,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高公生糟坊的酒香,走过一条幽幽的长廊,弯进作坊,一股酒香扑鼻而来,顿时切切实实体会到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感觉,而那些挑着酒坛来来往往的伙计使人很容易联想起旧时浙江农村过年时的忙碌。其实木雕馆的雕花格子窗、百床馆里盘龙附凤的大床,民俗馆里的烧火灶头我小时候在浙江农村都见过,只是随着这20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许多东西都在不经意间淡化或消失了。现在的农村就象染坊院内长长悬着的蓝印花布,传统的精髓更多是在意义上的存在。

东大街沿街家家户户都是保存完好的旧式建筑,自然淳朴,走进任何一扇开着的小门,你会发现里面是个小小的店铺,你可以买到蓝头巾、竹编工艺品、木雕、小中式棉袄、各式中国结等等,虽然许多东西已经是典型的旅游纪念产品,但我还是在其中找到了两件有意思的小玩意——一只竹制弹弓和一双手工草鞋,都是3元一件。

到了午饭时间,许多半开的门户里面就是实惠的农家饭店,走进去喝杯当地特产的菊花茶,点几个小炒,依着沿河的窗户,边吃边看外面阳光下的小桥流水人家,松松懒懒的,舒畅得很。

饭后去沿河南岸走走,又有较东大街开阔的视觉,青瓦木屋伴着小桥流水,景致极好,难怪有许多人在此摄影写生。唯一有点遗憾的是河水有些浑浊了,发展和保护有时的确较难取得平衡,我们这些川流不息的游人是很容易把古镇的石板街踏磨平的。

走出凭票游览的景点,可以去应家桥那边转转,买些个土特产,常新街口有人在拍婚纱外景,穿着旗袍,打着花伞的女子,依着一长排老旧的格子窗,总让人想到黑白的电影里的场面。多少年的风吹雨打,在青瓦和石板间留下了点点斑痕。在一排楼的二层外板墙上,我们迎着阳光的反射,可以辨别出文革时期刷在上面的大字标语的痕迹,标语已经被抹去了,这里也成了饭店,但楼房依然是楼房。

闲逛到修真观前,散散的坐了不少的游客。戏台上在演桐乡花鼓戏,下面站着一班忠实的老戏迷,斜阳落在他们花白的头发上,暖暖的,静静的。

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就折向停车场了。

有几句话还要罗嗦地交代一下,从上海到乌镇全程来回约300多公里,路上小客车来回收费共150元(含沪杭高速上海段35元、浙江段30元、桐乡高等级公路10元)。乌镇虽古老,但旅游设施却很好,民风也较朴实。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