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在黄土高原上的陕北人,家家户户的土窑、石窑,最讲究炕围子。这炕围子一当二用,保护墙壁。美化窑洞,还是婆姨、女子显示心灵手巧的窗口。 早先,炕围子底色多用大红,搭眼一看温暖热烈,还有吉利避邪
“地围子”是流传在西乡县白龙塘乡贯溪村的一种民间小歌舞。它通过载歌载舞和幽默诙谐的表演展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 长期流传地围子的贯溪村,地处牧马河边,过去当地村民为解决贯溪渡口桥、船维修资金,
解放战争时期的西北战场,形势异常严峻,陕北兵力对比敌众我寡尤甚。战争初期,毛泽东的本意还是想守住延安,不教胡宗南的军队渡过延河。以此吸引和牵制国民党军的一大战略集团于陕北,从而利于它区作战。毛泽东
本文摘自《党史纵横》2007年第3期 口述/刘贵叶整理/栾国康 田惠 (刘贵叶(1909-1986)陕西清涧人,1933年入伍,1934年入党,离休前为沈阳军区后勤营房部处长(副师)) 1936年2月
插队后至今,我有四十年没在窑洞热炕上喝陕北米酒了。 那时,过年日子,夜黑天寒,窑里土炕烧得火热,大锅小锅热气蒸腾,一盏老麻油灯竖在炕中,挑得明亮。灯油稠乎乎的,火苗便也粘,不跳。我和乡亲们围坐炕上,主
佚名 秦中自古帝王都,浩浩黄河,绵绵渭水,孕育了中华古国灿烂文化。但自盛唐以后,中国的*经济中心或南迁,或东移,“长安回望绣成堆”的盛景已是昨日黄花。汉宫内的编钟古乐已被历史的风烟吹尽,而黄土
陕北男女结婚时,迎亲队伍十分壮观,前边有吹鼓手开道,后边有新郎擎酒相送,一行队伍浩浩荡荡踏得山沟里黄土飞扬。崖畔畔,山梁梁,到处是人观看。由于山大沟深,迎亲队伍有时得走两天时间。晚上,还要在途中的村子
生活在黄土高原的陕北人民,世世代代依靠黄土地为生,死后也长眠于黄土之中。传统葬俗也在陕北各地大同小异地延续着,它是对死者礼仪的习俗。一般老人年逾六十,即开始购置棺材,制作寿衣。棺材俗称“寿木”,以
陕北风味小吃种类繁多,由于黄土高原土地宽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所以农、林、土特产品丰富多样,生长期长,营样积累丰富,口味甚佳。经过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积累和创新,风味小吃各式各样,营养丰富,食者
陕北高原的榆林地区,在春节“闹春”的日子里,除了闻名遐迩的扭秧歌之外,还有诸多带有塞上风情的中小型民间艺术活动,使节日氛围愈演愈浓,红红火火。 陕北的秧歌不同于关中、陕南。在表演前,便有“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