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黄土高原的陕北人民,世世代代依靠黄土地为生,死后也长眠于黄土之中。传统葬俗也在陕北各地大同小异地延续着,它是对死者礼仪的习俗。一般老人年逾六十,即开始购置棺材,制作寿衣。棺材俗称“寿木”,以
在陕西,除了信天游等大的名歌宗系外,独立成章的民间小调也丰富得很。这些小调与道情、信天游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具通俗性,更民间化一些。因为道情、信天游的演唱要求有一定的技巧,他们是真正要“唱”出
迎亲路上 民国前,男女婚事,听凭“父母之命,媒妁之约”而定,本人没有自主权,婚姻多属买卖性质。婚姻过程一般为择亲、提亲、订亲、商话、嫁娶、婚礼等程序。 旧时,男女自13岁起,父母便托人给儿
韩城丧俗,主要体现对死者的哀悼。年老者的葬事,尤为重礼。 一般程序有报丧、戴孝、设灵堂、暖墓窑、过夜、祭奠、迎饭、起丧等程序。死者穿有五身、七身(指袄),铺金盖银,即铺黄颜色,盖白颜色,手握银元
葬俗各地有所不同,潼关地区一般当病人气息奄奄待毙的时候,先为剃头洗脚,换上寿衣,不宜大动,一动即咽气。病人咽气后,停尸于堂,老人停到堂中,少壮停到偏旁。停尸多用箔子,也有用木板置之,多为三块,板距拉宽
在西双版纳傣族村寨,凡是人死了,要根据死者的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和不同死因而采取不同的丧葬仪式。丧葬方式有火葬、土葬、水葬和*四种。火葬是西双版纳很早就有丧葬习俗。寺庙里的佛爷、领主、僧侣和德高望重
天山网讯(通讯员李文瑛报道)新疆考古工作者从古墓中搜集了大量原始社会时期人形雕像主要是木雕的资料,通过研究分析后得出了一个颇为神秘的结论:这些毫无生命的雕像,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久远的古代,在西域
解放战争时期的西北战场,形势异常严峻,陕北兵力对比敌众我寡尤甚。战争初期,毛泽东的本意还是想守住延安,不教胡宗南的军队渡过延河。以此吸引和牵制国民党军的一大战略集团于陕北,从而利于它区作战。毛泽东
本文摘自《党史纵横》2007年第3期 口述/刘贵叶整理/栾国康 田惠 (刘贵叶(1909-1986)陕西清涧人,1933年入伍,1934年入党,离休前为沈阳军区后勤营房部处长(副师)) 1936年2月
插队后至今,我有四十年没在窑洞热炕上喝陕北米酒了。 那时,过年日子,夜黑天寒,窑里土炕烧得火热,大锅小锅热气蒸腾,一盏老麻油灯竖在炕中,挑得明亮。灯油稠乎乎的,火苗便也粘,不跳。我和乡亲们围坐炕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