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讲学旧地万木草堂。 近来读到几篇有关康有为的文章,我有一个感觉,觉出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说他质量不好。读后我也觉出,这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不大正派,近乎骗子者流。也许在大的革命潮流下,总会有一些这
随着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制度变革,特别是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儒家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体制性支持,造成了儒家“魂不附体”的状况。然而一部分富有保守情怀的中国精英分子,意识到儒家的意义系统对于变乱时期的中国的社会
近年来,随着学术空气的活跃,特别是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康有为戊戌真奏稿的发现,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出现了崭新的动向过去为人们称颂的戊戌“光泽”,的确为之“黯然失色”。在这些新的议论中,主要集中在对下面三个问
康有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个多姿多彩、极富传奇个性的人物。康有为文化个性所展示的异采和戊戌变法失败的关系,更是引人注目。今试作探讨,姑做引玉之砖。 梁启超曾对其师备极称颂:“其理想之宏远照
一 《波兰分灭记》是百日维新后期,康有为为了击退顽固派的猖狂反扑,使光绪皇帝痛下决心,“持之以坚”,将新法推行下去而进呈的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由于这部著作未曾刊印,因而在张伯桢的《万木草堂丛
都城建置究竟应该置于何处?一向是我国近代知识分子十分关注的所在,比如康有为就曾提出迁都上海的主张,以为戊戌变法之张本。孙中山也说:“与存亡利害有最急切关系的,则是首都问题。”“都城者,木之根本,而
1914年春天,康有为到杭州和劫后余生的徐致靖见面,两人抱头痛哭,此时离戊戌变法失败已接近16个年头。当年正是徐的保荐,康才受到光绪帝接见的礼遇。因为浙江督军朱瑞与袁世凯接近,他担心隔墙有耳,两人
康、梁关系的演变是耐人寻味的。应该说,康、梁二人都曾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都曾为使中国由封建制度转向资本主义制度做出过自己的贡献。然而,在历史的转折与大变革面前,一个固步自封,僵化
康有为的理想和政治主张主要在他撰写的《大同书》中得到体现。 近年对于康有为的历史地位存在着较大争议。由于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后各派人士的自述常常出于政治宣传目的而颇多不实,使得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存在很
原采汉朝时封建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 读书人.后采.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 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同各省举人云 集北京参加会试.期间.传来签订<马关 条约>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