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原名孙文,字德明,号逸仙,国际上称呼为sunyat-sen。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后人称其为“中山先生”,其后此称谓便逐渐演化为孙中山。中华
魏忠贤(1568年-1627年),明朝河间肃宁(今属河北)人,本是一个无赖少年,自宫后改名李进忠。万历时入宫为宦官,后乃复姓,赐名忠贤。明熹宗即位时,升为司礼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店。后仗着手中权势兴起
1917年7月,孙中山到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被推为大元帅。图为就任大元帅时的孙中山(资料照片)。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翠亨村人。孙中山生活在中华民族饱受内忧外患的
10月1日,工作人员正在吊装孙中山的巨幅画像。当日,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天安门广场竖起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 新华社发(万象 摄) 10月1日,吊装完毕后的孙中山巨幅画像。新华社发(万象 摄)
这是一组1925年孙中山葬礼时的照片,照片出自华盛顿大学图书馆http://image.wangchao.net.cn/ju
《国父孙中山》剧照 随着《国父孙中山》公映期的临近,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剧照首次曝光,照片中邱心志扮演的孙中山忙于革命事业时也表现出侠骨柔情一面,与新人聂玫扮演的宋庆龄上演了一段伉俪情深的戏码。曝光的这
汪精卫是如何影响辛亥革命历史进程和发展方向的,南方革命党人又是如何把革命胜利果实拱手让给袁世凯的?目前,史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相当不够,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汪在辛亥革命时已叛变了革命,他是袁世凯在
P 孙中山强调,民主共和不仅仅是革命的目标,而且应当在革命一开始,在革命过程中,都是“万不可少的”。这一点十分重要。参加革命的人如果对此不自觉,不能时时严格约束自己,尽可能用民主共和的原则和精神处理团
康有为、严复、孙中山、宋教仁、章太炎、胡适、鲁迅,都是些叱咤风云、名列鼎甲的人物,其中两位维新家、一位国学家、两位政治家、两位文学家。他们的生平活动几乎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骨骼。然而后人评论他们常常
孙中山晚年的政体思想与同盟会时期相比较有了重大的转折与飞跃,从狂热地追求美式民主共和制转而推崇德国俾斯麦式开明专制政体,从激进的飞跃论转而主张渐进论。这种转折与飞跃,是从他坦诚地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