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苏东坡与科学家沈括还有交往?沈括好象品性不太好哦。 当然有交往,两人同朝为官,苏轼外放杭州,沈括作为两浙访察使,临行,宋神宗嘱咐他“善遇苏轼”。 说沈括人品不好就是因为他告发了苏轼,把苏轼诗文中
听说,苏东坡与科学家沈括还有交往?沈括好象品性不太好哦。 当然有交往,两人同朝为官,苏轼外放杭州,沈括作为两浙访察使,临行,宋神宗嘱咐他“善遇苏轼”。 说沈括人品不好就是因为他告发了苏轼,把苏轼诗文中
■听研究专家讲述苏轼的为政、为文以及人生态度 ■为官不为面子工程,而是为了地方的实际需要 ■以愉悦的心情对待生活,从简朴的生活中发现诗意 ■表面上看,苏轼很旷达,但骨子里有一种坚毅的品格 转折点
苏东坡性喜交朋结友,自谓上自王公大臣,下至乞儿妓女,无不可做朋友。在他的一生中,曾广泛结交和尚道士,特别是与佛印禅师,极为友好,你来我往,亲密无间,留下许多轶事趣闻。 佛印禅师,自幼饱读经史,
核心提示:苏轼则看来,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分子,自然无所谓生与死,生与死都只不过是生命的不同形式罢了。而时间的长与短、永恒与变化也是相对的,只要能够将自己的生命都融于清风当中、明月当中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提出了古代官员职务收入及其结构的悬疑 东晋义熙元年(405)冬天,大诗人陶渊明辞去了他仕途生活中的最后一任官职——彭泽县县令。有关这次辞
苏东坡 苏东坡(1037~1101)和张先(990~1078)都是宋代词人,苏东坡大名鼎鼎,无人不晓;相比之下,张先知名度要差点。不过在词坛,张先却是个有个性的人物,生性风流,“至老不衰”。他的词
东坡听竹。资料图片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刚从“乌台诗案”中死里逃生的苏轼,被下放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是个虚职;“本州安置”——等于软禁。他原本是朝廷大员,但因为诗案,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可是
宜兴闸口东坡海棠园的邵氏宅第内,悬挂着一块由苏东坡题写的“天远堂”匾额。该匾长180厘米,宽50厘米,这是全国仅存的少数几块苏东坡手书匾额,因此极为珍贵。关于这块匾额的来历,还有着一段曲折故事。 当年
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时,与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东坡自觉修持有得,便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