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以北魏洞窟为主体的石窟群,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大同市。 年 代:公元5世纪~公元12世纪。发掘年代:1949年。简 介:云冈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窟之一。它始凿于北魏年间,沿山分为东、中
我国考古学界,对云冈石窟中出现的宽大、飘逸的新款佛装,往往用“褒衣博带”一词形容,断定其为北魏太和十年(486)后孝文帝服制改革的反映。同时认为,太和服式效法于南朝盛行的褒衣博带。进而,将褒衣博带式佛
驰名中外的云冈石窟以博大精深的雕刻内容和精美绝伦的雕刻技艺著称于世,是一座不可多得的艺术宝库。石窟中造像内容主要依据有《法华经》、《维摩诘经》等佛经。其中依照《维摩诘经》所雕凿的维摩诘造像所占的比例虽
云冈石窟的开凿年代,由于北魏距今久远,文献记述不详,或后世文献记述有误,导致学术界对其开凿的年代一直说法不一。如目前主要是“和平说”,其次是“神瑞说”和“兴安说”。作为中国的国宝、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冈石
日前,省考古研究所、云冈石窟研究院和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云冈石窟窟顶发现了一个北魏寺庙遗址。 经初步发掘,这一塔院式建筑遗址分现代层、明清层、辽金层和北魏文化层四层。北魏层残存一
为配合云冈石窟顶部的防渗水文物保护工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牵头,云冈研究院和大同市考古研究所配合,于2010年5—10月联合发掘了石窟顶部一区的北魏寺庙遗址。遗址位于窟顶防渗水工程一区南部
11月9日,记者从省考古研究所获悉,备受海内外考古界关注的“2011云冈石窟窟顶考古”又有新发现,一处盖涵北魏至辽金的佛教寺院遗址,揭秘了北魏云冈寺院在不同时代的布局和范围,再次印证了《水经注》描写云
在云冈石窟的崖前、山顶残留着两座土堡,据大同方志记载,下堡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上堡建于万历二年(1574年),当时驻有一营军兵;进入清朝,驻军撤销,二堡成了百姓居住的村庄。然而,云冈筑堡并
出土遗迹全貌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以开凿于北魏的大型佛教石窟著名于世,是我国第一批国保单位,2001年又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山西省文物局和
近读文物出版社《云冈百年论文选集》,其中载有《文物世界》2002年第4期刘建军先生《云冈<太和七年造像题记>辨正》一文(下称《辨正》),对云冈第11窟造像题记的“文字识别问题,在前贤劳作的基础上进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