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兵武在《中原文物》2006年第4期发表的《小农经济与中国文明的形成及特征——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之三》一文中说:中国古代文明是一种农业文明。早期中国有东南的水稻和西北的粟黍两个农业起源与发展中心,而
陶寺遗址代表了迄今中国所见龙山时代前期水平最高的考古学文化。 20世纪70~80年代陶寺遗址东南部发现的1300多座墓葬中(面积仅占总墓地的六分之一左右),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占墓葬总数约
马保春在《中原文物》2006年第5期发表的《早期鄂豫山间文化交流通道的初步研究》一文中说:今鄂豫陕三省的交界地带,特别是以南阳盆地为中心的地区,是早期中原、荆楚、关中各大区域之间往来的交通要道。二
彭明瀚在《中原文物》2006年第5期发表的《吴城文化的社会形态与文明进程》一文中说:吴城文化是指商时期分布在赣江中下游鄱阳湖以西的赣北、赣西北、赣中地区的一支地方青铜文化,既带有浓厚的中原商文化色彩,
摘 要:作为人类早期文明的三种不同形态,我们可以在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所信奉的“图腾崇拜”这一自然与血缘的神秘统一中发现其共同具有的人类学前提。然而,不尽相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又使得这一共同前提在上
甲骨文的拓片 李学勤,1933年生于北京,1951至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等,并任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
曹建敦在《中原文物》2006年第4期发表的《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陶器上的朱书文字略探》一文中说:郑州小双桥遗址内发现有书写于陶器上的朱书文字,从这些文字的字形、笔画、结构等分析,与甲骨文、金文属于同一体
陈隆文在《中原文物》2006年底4期发表的《锐角布币面文的释读及其国属》一文中说:在三晋布币中,有一类平首、锐角、平肩方足布,通称为锐角布币,或称异形布币,该布币面文多记地名,比如“公”、“周”、“垂
齐乌云在《考古》2006年第12期发表《山东沭河上游史前自然环境变化对文化演进的影响》一文说,从9个遗址40个孢粉样品的定性分析及前人研究资料中发现,山东沭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古气候有
张合荣、罗二虎在《考古》2006年第8期发表《试论鸡公山文化》一文说,鸡公山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墓葬分布没有规律,墓向也不相同,墓与墓之间的距离较宽,没有打破关系。遗迹根据残留的柱洞和火塘看应为地面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