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先生在学术上的贡献,最突出的当然是古代史和历史地理。但是他对民俗学及民间文学的研究,也有卓越的贡献。他是由于“从戏剧和歌谣中得到研究古史的方法”,“想用了民俗学的材料去印证古史”,“解释古代的各
罗祎楠 笔者2001年初因课题研究需要曾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东亚研究系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在访问期间得知普林斯顿大学的余英时先生正在从事有关朱熹的研究,并即将完成一部专著。全书共分十二章,分成两部分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1904年11月13日生于上海,1954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梁思永先生是中国考古学的先驱者之一,早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考古学和人类学,1930年,他放弃国外优越的
顾颉刚1893~1980年江苏吴县人,是我国近代史学大师,“古史辩”学派的创始人。顾颉刚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他提出的层累地缔造中国古史的观点和方法,影响了一人批历史学家,如姚名达、缪风
对于中国考古学的定位,许多学者可能认为是一个没有异议的问题。夏鼐先生将考古学看作是广义历史学的组成部分,并将它与文献研究为基础的狭义史学比作车的两轮和鸟的两翼。苏秉琦先生将中国考古学放在“修国史”的定
当今世界,西医学对于流行病学、卫生保健以及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均有着优越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条件,有成功的经验,有广阔的前景。而与之相较,中医预防学则显得零散,有些方法尚不十分成熟,一部分内容还未进入实验
中新网秦安7月18日电(刘魁 薛梅) 今天下午,研究伏羲、女娲文化的全国专家、学者汇聚拥有“羲里娲乡”之美称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甘肃秦安,拟从民俗学来研究女娲文化。 据《甘肃敕封修通志》记载:“相
张爱萍博士奉献给读者的这部学术论著《中日古代文化源流——以神话比较研究为中心》是一部以神话为切入点,考察中日古代文化源流关系的力作,也是第一部将两国原始先民的神话进行比较,以探寻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问题的
摘 要:从关注个人的文化角色和关注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上探讨民俗文化研究的现代性定位问题,以利于实现民俗文化研究的价值取向——提高民众的素质。 民俗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是积极参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缅怀先师的道德文章,春风化雨教书育人的辉煌业绩,倍受教益。小子不才,学习考古学,涉猎巴蜀文化,难窥其一斑,但作为纪念先师的心香,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