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之部 一、著作 《清代人物传稿》下编戴逸等主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剑桥中国晚清史》(美)费正清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 费正清 国际文化出
人们常称清末预备立宪为“假立宪”,此种称法是否正确,有待商榷。 (一) 在清末预备立宪活动中是否存在着一个统治集团内部立宪派?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整个统治集团都是“假立宪”的
一 预备立宪是清政府为挽救自身统治的应变之举,这一决策的形成,固然与来自外部的巨大*压力有关,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统治阶级内部各级官员纷纷奏请立宪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正如当时人所指出的,中国立宪的发
每当人们谈起清末预备立宪时,无不以一言蔽之曰:“假立宪”。此种观点是否正确,有待讨论。本文仅就预备立宪活动中是否有一个“统治集团内部立宪派”,除消弭革命的立宪动机外,他们是否还具有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
一九○三年以后到辛亥武昌起义前,在中国的*舞台上出现了一个资产阶级的立宪运动。这个运动既不同于戊戌变法前改良主义思想传播的运动,也不同于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变法运动,而是超越于以往立宪学说传播阶段的一个
对清末“预备立宪”的研究,至今是个薄弱环节。翻开各种版本的中国近代史,几乎众口一词:立宪者,骗局也。有些文章还进一步认为,清末的“预备立宪”,实质上“是清朝统治者反革命两手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
孙中山让位的客观原因在于 一是辛亥革命后呼唤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收拾局面.此人非袁世凯莫属 二是袁世凯在清末新政中政绩卓著.得到资产阶级的信任 三是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各阶层[拥袁弃孙"的一致倾向. 主观
清末的最后10年,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10年里,清政府面对外力的压迫和国内要求变革的形势,为继续维护其统治,自1901年开始,在*、军事、经济、教育、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
清末的最后10年,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10年里,清政府面对外力的压迫和国内要求变革的形势,为继续维护其统治,自1901年开始,在*、军事、经济、教育、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
蒙古和西藏是我国少数民族蒙古族和藏族集中居住的地区。清代,清政府视蒙古和西藏为藩部,统治的形式和政策不同于内地。清末,东北、新疆等边疆地区相继建省,行政建置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而蒙古和西藏基本上仍然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