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当近代史研究领域渐趋后移,不少学者纷纷转向民国史的研究时,清末新政成了晚清史研究的一个热点。关于清末新政的总体研究,可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分界线。此前的研究主要是作为辛亥革命的背景
清末的最后10年,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10年里,清政府面对外力的压迫和国内要求变革的形势,为继续维护其统治,自1901年开始,在*、军事、经济、教育、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
清末的最后10年,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10年里,清政府面对外力的压迫和国内要求变革的形势,为继续维护其统治,自1901年开始,在*、军事、经济、教育、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
近年来,由于社会学、经济学、*学等多学科对辛亥革命研究的切入,由于各自观照事物的角度不同,对辛亥革命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新问题之一,就是关于辛亥革命应该避免的观点.迄今这种观点尚未在学
如何评价“清末新政”,在史学界尚有明显的分歧。本文拟就清末新政的后果、性质、历史地位等问题略抒管见,请同志们指正。 一、关于清末新政的后果。历时10年的清末新政,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后果。笔者认为,
1905年至1911年的清末筹备立宪过程中,清末立宪派与立宪缓行派之间一直存在着相当激烈的思想论争。清末立宪运动中的缓行派的思想观点,在中国近代保守主义思潮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所涉及到的立宪缓行
发生在本世纪初的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重大事件。对于辛亥革命全过程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而对于同辛亥革命准备相并行的清末新政,深入研究者却甚少;至于对清末新政与辛亥革
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洋务运动(亦称“同光新政”)和二十世纪初年的新政(亦可称“清末新政”),有许多共同之处,亦有许多可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对这两个历史事件进行对比研究,对于弄清二者的连带关系、性质及各自
倾读蒋华志同志撰写的《清末新政新论》(载《乐山师专学报》,社科版,1990,2,24~30,由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1990.11期选载。以下简称“蒋文”,引用其原文,不再注明出处。),颇受
戊戌政变后不到三年,承继百日维新事业并在某些方面走得更远的变革再次出现于京师,波及于全国。史家将这次变革称为“清末新政”。本文拟就1901~1905年的“清末新政”及相关问题,作一宽泛的讨论,并祈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