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洋务运动(亦称“同光新政”)和二十世纪初年的新政(亦可称“清末新政”),有许多共同之处,亦有许多可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对这两个历史事件进行对比研究,对于弄清二者的连带关系、性质及各自
“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是晚清相继发生的两大改革事件。众所周知,戊戌变法是于十九世纪末由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通过光绪皇帝发布诏书推行的;清末新政是在二十世纪初在西太后主持下,通过颁谕展开的。前者
略论清末国民意识中的性别与权利之关系——以女子参政权为中心的考察 李细珠 国民意识的觉醒,是清末启蒙运动的重要内容。什么是国民?梁启超说:“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
清末的最后10年,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10年里,清政府面对外力的压迫和国内要求变革的形势,为继续维护其统治,自1901年开始,在*、军事、经济、教育、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
1905年至1911年的清末筹备立宪过程中,清末立宪派与立宪缓行派之间一直存在着相当激烈的思想论争。清末立宪运动中的缓行派的思想观点,在中国近代保守主义思潮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所涉及到的立宪缓行
发生在本世纪初的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重大事件。对于辛亥革命全过程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而对于同辛亥革命准备相并行的清末新政,深入研究者却甚少;至于对清末新政与辛亥革
倾读蒋华志同志撰写的《清末新政新论》(载《乐山师专学报》,社科版,1990,2,24~30,由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1990.11期选载。以下简称“蒋文”,引用其原文,不再注明出处。),颇受
戊戌政变后不到三年,承继百日维新事业并在某些方面走得更远的变革再次出现于京师,波及于全国。史家将这次变革称为“清末新政”。本文拟就1901~1905年的“清末新政”及相关问题,作一宽泛的讨论,并祈指教
在甲午战争之后严酷的民族危机面前,在一部分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已经意识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必须在坚持自己的文化价值理想还是保存这个国家之间做出选择。张之洞在那篇至今仍被广泛讨论的《劝学篇》中,就明确提出了
2003第四期《山东社会科学》蒋秀丽的文章就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分析说,先是坚持君主专制与皇族集权延误了新政破旧布新的时机。 清末新政所带来思想上的嬗变和新的阶层的形成,必然要求将变革引向更加深入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