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

来源:王朝搜索
 
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

关于清末最后十年(1901~1911)历史的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学术界的研究主要是以辛亥革命为主线。 诚然,从历史进程的角度考察,将清末最后十年政权更替的历史纳入革命史的框架本亦无可厚非,辛亥

清末新政立宪革命三者关系简论

晚清时期,社会*运动纷纭复杂、奇崛多变,最后十年间尤其如此。在诸多社会*运动中,新政、立宪、革命三者特别具有代表意义。审察其间的关系,对于认识当时乃至整个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演变状况,当有重要意义。 “

试论清末 预备立宪 的实质及其意义

对清末“预备立宪”的研究,至今是个薄弱环节。翻开各种版本的中国近代史,几乎众口一词:立宪者,骗局也。有些文章还进一步认为,清末的“预备立宪”,实质上“是清朝统治者反革命两手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

试论清末革命党人*暗杀活动的文化根源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暗杀,作为反清暴力斗争的一种特殊方式,是辛亥革命中不可忽视的历史内容。暗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意向非常广泛,就本文所论述的内容而言,仅囿于革命党人为推翻清政府所采取的一种极端

从革命党与立宪派的论战看双方民主思想的准备

辛亥革命前发生的革命党与立宪派的论争,差不多所有关于辛亥革命的史著都曾谈到并有所论列,此外还有专书和专文讨论这一问题。如此,人们觉得关于这一问题似乎已没有什么话可说了。但如果从两派的民主思想准备的角度

试论辛亥广州起义与武昌起义之关系

辛亥武昌起义,是当时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四川的铁路风潮则是促成这次起义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武昌起义又是湖北革命党人长期艰苦工作的结果,而革命党人在新军中的有效活动更是这次起义能取得胜利的主

清末新政时期的立宪论争及其现代启示

筹备立宪是清末现代化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环绕着中国是不是应该推进立宪*这一问题,在清末新政中出现了持续的激烈的论战。本文通过考察清末立宪派与立宪缓行派之间的论争,来揭示中国立宪*所面临的内在矛盾。对

应如何评估清末新政与仿行立宪——与蒋华志同志商榷

倾读蒋华志同志撰写的《清末新政新论》(载《乐山师专学报》,社科版,1990,2,24~30,由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1990.11期选载。以下简称“蒋文”,引用其原文,不再注明出处。),颇受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共同点 ①从主观目的来看具有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于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 ②从活动本质来看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③从客观影响来看具有进步性:清政府这

试论清末新政时期政区变革的几个问题

中国的疆域版图在清代已基本上确定;与此同时,国内政区也已大致定型,只有一些较小的变动。(注:据考证,清前期已有25个一级政区:直隶、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