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以往研究维新变法历史的一些主要学者,注意到康有为为减少推进变法的阻力,利用了孔子这个招牌:但是只是把这作为他变法的权宜手段来看,是新内容而旧形式(注:“他把资产阶级需要的东西,挂上孔圣人的招牌”
一、康有为疑古思想的要点 康有为的疑古思想集中表现在他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书中。 《新学伪经考》刊行于1891年,是康有为在他的弟子陈千秋、梁启超等的协助下编纂的。这部书共14
史实表明,甲午战争之前的湖南,在郭嵩焘等人的引导下,绅民之间已有“讲求洋务”的思潮。但就城市社会意识形态的总体而言,尚不能称得上开放。因为,除了要求兴办小轮,表明部分绅民已认同了“部分洋务”外,湖南绅
从19世纪末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有人致力于将儒学改造为宗教的努力,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倡导者和实践者是被称为“孔教之马丁·路德”的康有为,他因此以“圣人”自居,而传统士大夫却视之为孔门叛逆,总之,这
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中日两国代表伍廷芳和伊已代治在山东烟台互换“和约”。这不仅标志着中日两国战争状态的结束,也标志着中国的变法维新即将开始。古人云:“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换约后的第三天,
两宋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古时期森严的良贱制度也逐渐被打破。宋仁宗时赋予了私人奴婢编户齐民的法律地位,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后官奴婢制度消亡。无论是在中国封建法制史上,还是从世界中世
从晚清时期的中外关系来看,最惠国待遇地位可说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华特权的核心。“如果对于所谓‘最惠国原则’无清楚的了解。要认识中国与其它国家间的条约关系是不可能的。”(注:威罗贝:《外国人在华特权和利
在近代中国,伴随着西方殖民者对华侵略活动的不断扩张,西方传教士也纷纷接踵而来,从事旨在传播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其传教方式可分为直接传教和间接传教两种:直接传教是传统的传教方式,即到民间宣讲教义、游说布道
一 孙中山伦敦被难的根源,就是他的反清革命活动触动了清王朝统治的根基。伦敦被难以前,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变过程。 1.上书李鸿章失败,标志着孙中山改良斗争阶段的结束。 早在孙中山学医
捐纳为我国历史上的捐粟纳官制度,作为一项解决或缓解财政拮据与匮乏的经济手段,它曾被一些统治者所倡导,但它却无法纳入传统*的规范体制中。降及清初亦有捐粟纳监之制,但仅属于捐虚衔和捐出身之例。康熙年间,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