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后康梁谋刺慈禧太后新考——以梁铁君案为中心

来源:王朝搜索
 
戊戌后康梁谋刺慈禧太后新考——以梁铁君案为中心

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就感到,要推行他的变法主张,非去守旧大臣和慈禧太后不可。乙未年(1895年)六月,当他从翁同hé@①那里得知帝后矛盾,就觉得“苟不能为张柬之之事,新政必无从办(P133)。

“燎干”古传习新考

“燎干”,是盛行于我国北方许多农村的一种古老的民间习俗,但源于何时,原始的讲究出于何意,后来的演变有什么内涵和外延,却是众说纷纭,一时让人摸不着头脑。因此,研究和考证它,挖掘并整理它,有益于更加了解我

戊戌新文化运动述略

提起新文化运动,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这是发生在“五四”时期的事情,它似乎已成为一个确定的专名词。其实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并不仅在“五四”时期发生过新文化运动,在戊戌变法时期(就文化的角度说,这个

论戊戌前后梁启超保教思想的肯定与否定

梁启超一生以善变、多变著称,曾自谓:“吾生平最惯与舆论挑战,且不惮以今日之我与昔日之我挑战者也”。(注:《饮冰室合集》(以下简称《合集》),文集之十三,第86页。)从戊戌维新期间的提倡保教到1902年

康有为与戊戌 新学 的形成

王先明(1957-),男,山西屯留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近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生,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兼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 近代“新学”是相对于旧学而言的中学的近代形

试论戊戌新学的几个问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千古之变局”。中西文化的碰撞、新旧观念的冲突,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过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世纪后期,尤其是戊戌维新时期的新学与旧学之争,中学与西学之辩,在中国近代思

论戊戌思潮的发生与近代思想解放

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的发生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也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深重与民族的觉醒,中西文化开始在这片古老的

论戊戌时代康有为的君主立宪思想

康有为是近代一位著名的*家、思想家。他发动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试图在中国进行一场资产阶级的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他对封建主义所做的抨击,为资产阶级登上*舞台所做的呐喊,使他成为19世纪末年先进

康有为 戊戌密谋 补正

戊戌政变前夜,康有为为了挽回局势,曾与谭嗣同、梁启超密谋,利用袁世凯,包围颐和园,乘机派毕永年捕杀西太后。有关事实,我已专文作过阐述(《光明日报》,1985年9月4日,《史学》。)。近读梁启超致康有

《张荫桓戊戌日记手稿》后记

《张荫桓戊戌日记手稿》,是清末重臣张荫桓在“戊戌变法”期间的重要遗墨。日记是用张氏自印绿格竹纸本的“铁画楼”半页八行稿纸。原分装三册,总131页。此日记为张氏任户部左侍郎兼值总署时期所记,其时张氏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